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古琴 >> 古琴发展 >> 正文 >> 正文

风静沙平,雁落长滩,一曲平沙落雁已谱

来源:古琴 时间:2023/2/25

群雁飞鸣的场面十分壮观,其声如九天飘散的音乐,如歌、如泣、如诉,充斥于天地之间而心生敬意。

《平沙落雁》也叫雁落平沙,这首古琴曲最早刊于明朝末年的《古音正宗》琴谱中,此谱由崇祯时期的藩王朱常淓募集刊印。但张岱在《陶庵梦忆》中曾提到:《徽言秘旨》的编者尹芝仙在明万历末年的浙江绍兴向王本吾学过这首曲子。因此可知此曲创作时间还要更早一些。关于此曲的作者,各谱所载不同,至今也无定论。

06:59

听这首曲子,犹如欣赏意境悠远的古代水墨画,《古音正宗》中描述此曲:“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通体节奏三起三落。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息声斜掠,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亦能品焉。”

逸士即隐士,指隐居山林、不贪图名利而人品脱俗的读书人。孔子云,“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按说崇祯七年正是大明王朝饱受内忧外患的时代。此时路行将尽,天下有识之士无不忧心忡忡。此时刊印《古音正宗》也许作者另有深意。上面的解题文字意趣昂然,并无半点忧天悯地的情绪在内。也许“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两句,正是中心点题之句。

整个乐曲充分运用了古琴弹奏中泛音、滑音等表现手法的使用,描绘了江上苍茫的黄昏暮色,然后旋律一转变为活泼灵动,点缀着雁群鸣叫呼应。

该曲问世以后,深受琴家喜爱,不仅广为流传,而且经过发展,形成段数、定弦、调式、意境等方面不尽相同,又各具特色的多种版本,如诸城派的《平沙》,增一段在固定音型陪衬下用模拟手法表现大雁飞鸣、此呼彼应的情景,形象鲜明,别具一格。关于作者,有唐陈子昂、宋毛敏仲、明朱权等不同说法。

北宋山水画家宋迪以山水寒林画作闻名,绘有《潇湘八景图》名世,其中《平沙落雁》便是其中之一。与《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谓之八景。

历代以《潇湘八景》为诗的更是不胜枚举。如宋人刘改之诗《平沙落雁》:

江南江北八九月,

葭芦伐尽洲诸阙。

欲下未下风悠扬,

影落寒潭三两行。

天涯是处有菰米,

如何偏爱来潇湘。

元朝鲜于必仁的曲《普天乐·平沙落雁》:

稻粱收,

菰蒲秀。

山光凝暮,

江影涵秋。

潮平远水宽,

天阔孤帆瘦。

雁阵惊寒埋云岫,

下长空飞满沧洲。

西风渡头,

斜阳岸口,

不尽诗愁。

中国传统艺术中意境的产生,常是缘于情与景、意与境的融合。在大自然的环绕之间,曲者读其貌,工其形,得其神,取其魄。正是“外师造化,内得心源。”《平沙落雁》音域宽阔,旋律婉转起伏,委婉流畅。节奏静中含动,动中含静,起转承合疏而有序,聚而不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7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