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姑娘林黛玉
张桂琴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红楼十二钗出场最早的,早在第二回“贾敏仙逝扬州城”,书中就描述贾雨村被罢官后,来到了维扬地面,闻得“今岁鹾政点的是林如海”。林如海是姑苏人氏,也就是今天的苏州人,前科的探花,官已升至兰台寺大夫。被当今皇上钦点为巡盐御史,到任扬州。林如海虽然官场得意,然后在子嗣上却差强人意。虽有几房姬妾,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却又早夭。只落下嫡妻贾敏所生的女儿——林黛玉,“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请先生教她读书习字,假充儿子扶养。
也是在第二回里,林如海的嫡妻,林黛玉的母亲,贾敏一病不起,仙逝了。因为林黛玉侍疾、服丧,无暇读书,雨村闲逛,街头偶遇周瑞女婿冷子兴。冷子兴的丈母娘是王夫人的陪嫁,小说借两人闲聊之口,将贾府人丁的大致情况作了了初步的交待。
远在京都的贾母,得知独疼的女儿先自己而去,那可真是痛彻心肺。疼女、哭女之余,想起女儿尚有一滴血脉留在人间。于是和林如海商量,并派遣男女船只到扬州来接林黛玉。从此开始了林黛玉的客居生活,第三回的题目是“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看了令人惊心。
林黛玉抛父进京,从扬州出发是毫无疑问的,从哪个码头上的船,一直以来都有争论。书中也没有交待林黛玉从扬州出发的具体时间、地点,只是描写她听了父亲的劝,“方洒泪拜别,随了奶娘及荣府几个老妇人登舟而去”。但是,我们可以根据清朝时,扬州境内渡口分布情况,作一个简单的推测。当时境内有三个比较大的渡口:瓜洲渡、东关渡、广陵驿。林姑娘住在扬州城里,北京在扬州的北边。清代的两淮巡盐史衙门旧址位于东关街区,林黛玉从东关古渡乘船进京的可能性非常大,康熙南巡就是在此地登岸的。
扬州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些都在林妹妹的身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首先,她是大观园里唯一会弹古琴的。众所周知,广陵琴派是在虞山派的基础上发展创立的,溯源悠久,风格独特,是中国古琴艺术的重要流派。代表曲《渔歌》和《樵歌》,既存有北派的刚健之气,又蕴和了南派的柔和之情。扬州古琴活动自唐、宋以来,流传不绝,最盛于清代。清初以徐常遇和徐祺父子为代表的扬州琴家不仅操琴技艺精湛,还编辑了许多琴谱,流传下来的有徐常遇的《澄鉴堂琴谱》、徐祺父子的《五知斋琴谱》、吴灴的《自选堂琴谱》、秦维翰的《蕉庵琴谱》和僧空尘的《枯木禅琴谱》等。扬州城里的居民们生下女孩后,有先教唱歌弹曲的传统,郑板桥有诗云“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巡盐御史的女儿林黛玉自幼也接受了这种教育。
大观园众小姐中,数林黛玉屋子里的书籍最多,我们可以推测,其中有善本的存在。“林如海捐馆扬州城”后,林黛玉再进贾府,这一次可就是要长长久久地住下来了,她已经是无父无母的孤儿了。书中道:“黛玉又带了许多书籍来,忙着打扫卧室,安插器具,又将些纸笔等物分送给宝钗、迎春、宝玉等人。”这番描写,很有咀嚼的必要。“又带了许多书籍”,说明林黛玉初进贾府时,已经带来过许多书籍。想那林如海是探花出身,既是通过读书中举出来做官的,爱书藏书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林家又世代高官,往上数四代都是列侯,善本应该是林家藏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推知,林黛玉屋子里的书籍价值亦是可观的。
扬州历来出才子美女,林黛玉的美丽是内外兼修的,书中从多个侧面描写林黛玉的美丽。
1、众人眼里的黛玉:“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众人关心黛玉的身体,注意到她身体孤弱、多病;
2、王熙凤眼里的黛玉:“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凤姐见多识广,观察到她容貌标致,气派不凡;
3、宝玉眼里的黛玉:“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对她的观察更为独到,在他眼里,她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美丽多情,姿容俊逸,极富神韵。
曹雪芹刻画人物的手法很丰富,对黛玉的肖像是“虚多实少,绝去形摹”,在林黛玉出场时,没有花费一个字写她的衣着,此处更是“穿戴竟无一字提及”,原因如下:
1、重彩详绘其服饰,势必喧宾夺主,减少人物寄人篱下的辛酸感,削弱其凄凉的悲剧色彩。因此,写黛玉衣饰不仅是次要的,甚至是不必要的。显其神而略其形,正是为免落俗臼,使这一形象更加美好理想,更浪漫富有魅力。
2、用虚笔写意展示黛玉的肖像,还为突出其才情女子超尘拔俗的空灵感:那种脉脉之情袅娜之态,那种欲说还休的柔媚,“娇羞默默同谁诉”的眉目,那聪明灵慧的谈吐,都从这独具匠心的肖像描写中显示出来。
3、如此笔法写黛玉不仅是表现人物独具特色的美,也是情理的需要。因为此处的黛玉是宝玉眼中的黛玉,脂砚斋评:“不写衣裙装饰,正是宝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见。黛玉之举止容貌,亦是宝玉眼中看,心中评。若不是宝玉,断不能知黛玉终是何等品貌。”
多角度、有层次的展现黛玉的相貌、神态、风度,写意和工笔两种手法交替使用,既朦胧又清晰。
扬州姑娘林黛玉不仅外貌美丽,言谈举止也很有修养,小小年纪就非常有眼力劲儿的。她初进荣国府时,虽然只有五六岁,却能够牢记母训,做到“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表现了她的小心谨慎、寄人篱下的特点。当大舅母刑夫人留饭时,她婉言辞谢。既表明了对邢夫人的尊敬和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礼节,说明她待人接物处处留心。拜见二舅母王夫人时,她不接受王夫人让她东坐,因料定那是贾政之位,是绝不应坐的,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这看来事小,但她绝不轻易从事。在贾母房中吃饭时,为座位的事情黛玉更是推让了一番,直到贾母做了解释,她才肯入座。
林黛玉进贾府,作者运用的是平叙笔法,对黛玉本人及其父林如海只做概括介绍,更多的笔墨都用在黛玉的观感上,即通过黛玉的所见所闻所感,把冷子兴演说过的荣、宁二府加以具体的图画化。因此,“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这一回,与其说是写林黛玉,不如说是通过林黛玉来写贾府。金圣叹说:“文章最妙,是目注此处,却不便写,却去远远处发来。迤逦写到将至时便且住。却重去远远处更端再发来,再迤逦又写到将至时,便又且住。如是更端数番,皆去远远处发来,迤逦写到将至时,即便住,更不复写出目所注处,使人自于文外瞥然亲见。”
扬州姑娘林黛玉堪称是《红楼梦》中唯一的诗人,她的作品“文备众体”。她所写的诗歌皆是出自诗人之情怀,住的地方、言行举止皆出自真性灵。她对写诗填词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并云“先读《王摩诘全集》五言律一百首,再读一二百首的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在黛玉的悉心指导下,香菱的进步也是令人叹服的。
林黛玉的“孤标世傲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是她对菊花品格的颂扬,却能引起对教育的思考,前者是做人的品格,后者是对掌握新知较同年龄人慢半拍学生的引导问题。
贾政是《红楼梦》诸多人物中比较冷酷、呆板的一个,书中写他对贾母很孝顺,很难看到他对别的人物和颜悦色,也少见有他在的温馨场景。但他对自己的外甥女颇为欣赏。小说第七十六回,林黛玉与史湘云在凸碧堂和凹晶馆联诗时无意中透露出舅舅贾政对她的赏识。
这其中虽然也有贾政与贾敏,一个重视才学,一个极富才情,二人谈得来堪称知己;贾政与林如海互相欣赏,贾政也非常看重林家的声望。但林黛玉所题,一字不改地使用,一方面说明林黛玉确实才高八斗,远胜宝玉和贾府众姐妹,另一方面也足见贾政对林黛玉才华的赏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