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个故事。
总有人觉得我很鸡娃。
因为我写了一些很励志的爹妈,觉得人要活得好还是要奋斗。
直到后来我认识了一个专门给海淀家长做学业规划的老师,她说,我总是劝家长们不要太焦虑,小孩是什么材料天注定。
我说,小孩不写作业、考试不及格怎么可能不焦虑?
她说那也没必要焦虑,然后问我,你家小孩在哪里读书啊?
我说,在昌平读公立小学啊。
她沉吟了片刻,很认真地对我说,你还是抓紧时间,赶快换套西城的房吧。
…
看,虽然很多人都谈鸡娃和教育焦虑,但每个人对于教育焦虑的理解不一样。
我以为,为小孩不写作业闹出脑梗的就是焦虑,而在这个见惯了超级鸡血家长的老师看来,把普娃拔高进清北的家长,才配得上教育焦虑。
而我这种选了个学区很随便,还大咧咧地把孩子送进菜区菜小的妈,在老师的眼里,都配不上佛系的称号。
我做得最鸡娃的事儿,大概就是在海淀买过一套学区房。
因为孕期焦虑。
怀着老二的时候,手里正好有一笔钱闲钱,股市动荡不懂理财买保险,就觉得房子还算保值,买一套海淀的学区房,两个孩子都能用,很值了。
为什么选海淀呢?因为这里不是东西城,只有高地没有坑洼,几十平的老破小动辄上千万,那是根本买不起的。
海淀是教育的丘陵地带有坑洼:高得地方如六小强,清北之巅宇宙中央秒掉西城,但一墙之隔就有马里亚纳海沟,冷清到老北京的朋友们纷纷搬家,非京籍宁愿放弃海淀学籍去私立寄宿…
有沟的地方,会有比较包容的教育空间、择校的机会。
但我不想搬家,因为一楼有院子是父母同住的条件。就以家为中心四维打量,发现最好的学校也就是五公里左右的海淀三等三类的一个学校。
您还别看不上,这虽然是三等三类,那人家那也是在海淀的榜单上。而且,不会太贵(这对预算不足的人来说特别重要)。
定了,就这样。
然后找房。我一个身怀六甲的孕妇,跟中介小哥爬了一下午的楼梯,看了足足十六套。
后来想想,自己真是闲的啊。
这个小区原是公有房,所以都是装修后交付的,挨家挨户都差多——
90年代初期的复古风格,包暖气还使三合板,木头都朽了缺齿,看起来老态龙钟;吊顶裸露出电线,开关门之间就摇摇欲坠,好像随意撩起的一缕发丝,在随着流动的空气轻轻摆动…
此外,我在另一个稍新的商品小区,还见识了好几种传说中的户型——钻石、三角和不规则多边,只有半扇窗户就不可能产生对流的塔楼。
体力耗尽,我就明白了,这房子买了也不可能住,还看什么看啊!于是让中介小哥拿出他的在售房屋列表,找了一套最便宜的直接下单。
买白菜一样,我成为了一名海淀家长。
买了房,混进家长群,才发现想要撑起海淀家长的门面,不容易。
我真的是起步晚的,5岁才开始报英文班。素质教育也要跟上,幼儿园一周五天课外班全部报满,从机器人乐高到体能跆拳道…周末还有书法和舞蹈,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试课:棒球、国画,不到50块就能团20个课时的试听课。
质量当然都没谱。
国画课第一节学画樱桃,老师讲了半小时华盛顿砍樱桃树,我当时蹲坐在门口的小凳子上琢磨,真让华盛顿砍树都砍不了这么久呢吧。然后就再也没去过了。
看着越便宜的东西越昂贵,搁在教育培训上同理。课时费是跟不要钱似的,但接送孩子加蹲守,哪个是不需要费爹费妈的?
幼升小越临近,群里家长鸡娃的热情越高涨,各种素质班砍掉,说是要“重点捕捞”,就是集中专项训练,最大程度地培养孩子特长。
跆拳道被我第一个停掉了。这个项目吧,真的是浪费了时间还没什么用。原想以后小孩遇到校园霸凌能防身,就那花拳绣腿,还不如直接去奥森跑圈呢。
但养老大都会比较宠溺,为了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有毕业的仪式感,花了块连考两级,最后证书二合一,直接拿到了黄带。
考证真的是很随便。
经过了一番劳民伤财的折腾,我发现,市面上越容易找到的的素质教育就越没价值(当然你说孩子喜欢就为培养个兴趣也行),哪怕它贵。
北京万琴童的恐怖,在于这个数据很直观,直观得告诉你,想要从这条路走出来,你会卷到什么程度——最后大概率是万娃一边哭,一边陪跑。
所以,有个特殊一点的爱好,是弯道超车的法宝,于是考虑让娃学民乐。万一留学,民乐器都比较便携,可以带着防身。
古筝是最好找老师的,所以果断放弃,替代方案有学古琴,是个出路,但十分冷僻老师难找,最近的也要跑30公里,算了吧,我有自知之明的。
附近正巧有个冰球馆,就顺势送去学花样滑冰。想着以后儿子大了,能来学冰球,两个一起接送可以批处理。二胎老母亲的求生欲都比较强。
儿子还长大到可以学冰球的年纪,疫情来了,冰球场倒了,只能说世事难料。老大没地方上冰了,特别欢天喜地,看着她一脸幸福的样子,想到送几十公里继续上课的心思也断了,项目E-N-D。
专业和业余之间的差别,是你在一件事上投入的时间量。
一周一次2小时的冰上运动,还能一次考级成功的都算是有天赋,因为专业级的至少一天4-6小时起。
所以,你知道专业级的素鸡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配对成功:一个有天赋和热爱的娃,和一个吃苦耐劳有牺牲精神的妈。
如果都没有,那就别鸡得太勉强。这是我宝贵的人生经验。
当你觉得这一切不可能做到的时候,会发现周围都是上岸的爸妈。
他们会在幼升小的简历里写:
中科院智商测试。对数字敏感,逻辑能力突出;5岁接触数学,三周完成三位数加减法,两周自学完成乘除法,熟练掌握运算分配交换律。
非常有语言天赋,19年通过KET考试,今年达到PET水平(词汇量0、雅思5.0)
口才三级考试,钢琴三级水平,熟练复原异形魔方。
然而,在水木上发这样的简历,都已经不稀奇了。甚至有人质疑,这爹妈都不是的硕士,很难说IQ测评的质量是否过关。基因决定基因。
这样的群,有发学习方法、分享抢考位秘籍的,甚至一时兴起,还说讨论两句机构老师的水平孰高孰低(当时还没双减)。
但是少。多数都是晒娃的,跟超市导购一样,晒学习成果、比赛奖项,还有语数英的修为…
群里要是卧底个植物人,怕是都躺不住了。
我有一个本来特别佛的朋友,送小孩进中三(中关村三小)之前,也是个职场女强人。天天加班就差住在公司,孩子满地放养随他去。结果才读了两个礼拜的小学,就坐不住了。
因为英语老师在群里提了一句,平时家长可以多陪孩子读读英文绘本,提高下阅读能力。同学们的家长就沸腾了,一个说小孩从三岁就开始指读牛津树、RAZ,另一个立刻回复,自己家的娃已经读完了上千本绘本。
她当时就懵了,因为她不知道RAZ是什么…自家小孩怕不是已经踏上中考分流的命运了吧?!然后一个电话直接打过来,问我自己是不是很失败?不知道要怎么做一名及格的海淀家长。
我说,你打算辞职了吗?
她说,没这个打算啊。
我说,那别问了。
做个职场女强人真挺适合你的。
不是谁都能当海淀家长。
学区房买了三年,老大要进小学了。孕期焦虑早就已经被代谢掉,可以比较冷静客观地思考,要选择什么样的学校。
当然是优质的学校,这是所有混海淀的家长的想法吧!但如果,没有景山、皇城根、史家小学呢?
海淀的那所学校,虽然距离我们家只有5公里左右,但每天必堵的交通状况,至少需要花50分钟在路上。老人肯定是帮忙接送不了,必须出一个家长。
搬过去呢?谁陪读?就算中年夫妻关系是距离产生美,家里还有个小二要读幼儿园。
学区里只有一个公立园人满为患,小区80栋楼的家长为了抢一个学位玩暗战,使手段,能打破头。
想到这些,还去吗?老公头摇得就像拨浪鼓,在困难面前,三等三类的学校,看起来也并没有多好嘛。
买海淀学区房的时候,我也做过PlanB。想着万一公立读不成,学区里还有一所民办。
本来也是一所挺普的学校,怎耐周边教育资源实在贫瘠,只能矬子里拔将军,这些年招生也开始卷起来。
要想读小学,先读小预科,也就是五岁学前班。不读?嗯,你读我们小学的机会不大。
读了,还要参加面试。也不是保过,我们是有淘汰率的(民办校的傲娇)。
一所双语学校,也就是比公立多上几堂英文课,愣是在家长们的追求下,搞出了曼哈顿私立校的派头。
我有个邻居,小孩5岁就开始起早贪黑地送他读小预科,当时他家没车还在摇号,只能买一辆电动车。春夏还好,冬天的冷风一吹,大人都受不了,就只能天天接送打车(拼车是另外一个故事)——
老人跟着打车去,然后再叫辆车把老人接回来。
学费十来万,打车一年又几万。花钱也就罢了,问题还是塞车。如果6:50出发,7:10到校,学校大门半小时后才开,如果7:00出发,7:50到校,学校大门又关上了。
最后一咬牙,在学校旁边租了套房,每个月房租一万五。算上学费,每个月不吃不喝支出两万多,还得养二宝经济骤增。
我的朋友感慨说,知识改变命运,原来是真的。
之前觉得自己没有大富贵也是个小中产,背LV包包,脚上蹬着GUCCI的鞋…自从给海淀的小孩当妈,这护肤产品从海洋之谜下沉到韩国市场,明年可能就要国产化。
听得我家老公目瞪口呆,因为他正是我们家的消费支柱。于是努力劝我放弃海淀学籍,在哪里读不是读?
看,男人就是这么脆弱!
正合我意。
告别海淀的日子,天天思想斗争,琢磨儿子是不是可以送回海淀鸡一下。没准是块读书的材料,距离名校就差一个幼升小。
战友说,你可醒醒吧。一个小孩都不想送,你还想兵分两路接送,这可能吗?
我很认真地想了想,确实不能。
养个学霸翅膀硬了飞了,还能记得当年我这个当妈含辛茹苦地接送?不如一开始就当个普娃养,母子间互不为难,投入小就少了怨怼,还能和和气气地长大。
想明白这件事后,我像卖白菜一样把学区房卖了。
告别了关于海淀的虚妄幻想,少了纠结带来的焦虑,揭掉标签,一身轻松。
有人说了,你思想有问题。人生追求名校,养儿不图回报,做父母就应该奉献。我特别想问问这些的家长,您是来报恩的吗?
当父母贵在自知。知道自己能做到什么,清楚小孩几斤几两,然后再选择教育的方向。
毕竟很多时候基因都指望不上,清北的教授会养出学渣,海淀每年超过万高考生,几百个清北offer有几个是靠努力拼来的?
比例虽高,但也不是因为他们有海淀学籍就一步登天。还是那句话,最后拔尖的学霸如果不是天才,那就必须是一个组合:
一个天赋加努力的小孩+一个严于律己还兢兢业业陪跑的爸/妈。
不要只看到风光的名校,那是家长们的血汗工厂。中三和人大附里,也从来不缺垫底的学渣,在里面熬得苦哈哈。
教育选择不是最顶尖的最好,而是要选择适合小孩的。适合的学校才是成长最好的催化剂。不然就是进了清华,每年还有7%辍学,不是吗?
最后,感谢那个逼我卖房的中介小哥,凭借花言巧语去了我焦虑的病根。
本文系授权发布,FromMiki粥,资深媒体人,教育纪录片总策划,创造了"顺义妈妈"一词。个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