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大诗人李商隐不仅写出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等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居然也编撰过一部极有意思的《义山杂纂》。与其诗风不同,《杂纂》以行文滑稽著称。南宋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胡仔,在他所作的《苕溪渔隐丛话》里就引用过一段,看后不禁让人莞尔,让你惊诧原来古人幽默起来也是这么有水平。
这段话用诙谐的语气对“杀风景”行为进行了调侃和吐槽,原文如下:“其一曰煞风景,谓清泉濯足,花下晒裈,背山起楼,烧琴煮鹤,对花啜茶,松下喝道。”
图:画作《焚琴煮鹤》文中列举了一些大煞风景的行为,比如:泉水清凛却用来洗脚;在花丛下晾晒内裤;把房子建在了山的背面;把古琴劈了当柴火烧煮仙鹤吃;赏花时没有酒,或者有酒不喝只喝茶,既闻不到花香,也品不到茶味;在清静幽雅的松林里,忽然有官老爷的车骑人马吆喝而过。
怎么样,很有内涵吧。其中焚琴煮鹤流传开来,往往被人们形容没有情趣,随意糟蹋美好的事物。
由此想起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提出书圣之所以对鹅格外喜爱,其实是喜欢吃鹅,并对此观点进行了论述,说是出于解“五石散”之毒的需要。
论据则是鲁迅先生曾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作出过的论述。王羲之是东晋时期人,魏晋名士,天下风流,当时的名士喜欢服食一种叫“五石散”的毒药。所谓的“五石散”就是一种从矿物质中提炼出的丹药,其主要成分为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服后身体燥热,故需要吃冷食、饮温酒、洗冷浴及行路来发散药性。这种行为谓之“行散”,这也是“散步”一词的由来。魏人何晏说:“服五石散,非惟治病,亦觉神明开朗。”如果长期服用,皮肤便会变得白嫩细致。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六朝时期的男子对其趋之若鹜,一时竞为风尚。
图:传说的五石散配方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仙药篇》引《神农经》说:“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天神,遨游上下,使役万灵,体生毛羽,行厨立至。”从描述中可以看出服药的效果类似于后世某些不可言表的东西。
并且从王羲之极其子孙的起名推断出王羲之笃信玄学“五斗米道”,会有服用“五石散”的嗜好。
又因中医认为:鹅肉性平、味甘;归脾、肺经。具有益气补虚、和胃止渴、止咳化痰,解铅毒等作用。我们知道东晋偏安江左,位于水乡泽国,鹅作为常见的一种水禽且具有如此高的药用价值,对于服用“五食散”的人来说,自然是首选的不二良药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得出王羲之爱鹅是为了吃它的论断。
图:王羲之像这岂不就是说王羲之是焚琴煮鹤之士吗?请不要为了标新立异而语不惊人死不休,还是让我们了解一下真正的王羲之和鹅的故事吧。
王羲之曾任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居于会稽山阴。我们的书圣除了书法,还有一大爱好,就是爱鹅爱得一塌糊涂,堪称“鹅粉”“鹅痴”。
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听说会稽当地有个老妇人养了一只鹅,叫声很好听,王羲之立马约了亲友跑去看。那老妇人很热情,听说当地的领导兼大书法家王羲之要来,不知怎么招待好,只是听说他喜欢鹅,于是就把这只大鹅宰了做了菜,盛情款待王羲之。王羲之望着冒着热气的那盘鹅,只能叹惋不止。老妇无知,在这里当不能以“焚琴煮鹤”形容她。
最终也不知道喜欢听鹅叫的王羲之有没有吃这道鹅肉,但他的内心一定是崩溃的吧。其实鹅的叫声好不好听,也还需要见仁见智地看,不过一个人喜欢一样东西,也许不需要什么理由——唐代李山甫《方干隐居》有写鹅诗云:“咬咬嘎嘎水禽声,露洗松阴满院清”,大书法家王右军就喜欢在一片“嘎嘎嘎、呱呱呱、咯咯咯”鹅叫的嘈杂中自得清闲,又有何不可呢。
图:王羲之写《黄庭经》换鹅归唐代李白《送贺宾客归越》:“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说的也是王羲之书经换鹅的士林逸事。当时会稽山阴有个道士,养了许多鹅,王羲之见了非常喜欢,非要买下道士的那些鹅。道士有意索他墨宝,对他说:钱我不要,你给我写篇《黄庭经》吧,我就把这些鹅全送你。王羲之闻言立马抄写了经帖,换了那些鹅回家,一路上乐不可支。
其实仔细想一想,堂堂右军大人,如果单单是为吃一口鹅肉,根本不必这么繁琐、这么张扬吧?作为风流隐逸的魏晋名士,王羲之不应该会做出此等焚琴煮鹤、大煞风景的行为。
图:王羲之《兰亭序》我给你讲讲王羲之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七岁就擅长书法。传说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话说东晋重臣郗鉴有个女儿,年方二八,端庄美貌,尚未婚配,郗鉴非常喜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丞相王导与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
图:王羲之爱鹅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就是从王羲之这里来的。
写王羲之的这几件轶事,只是为了证明他是一个有才华、有情怀的雅人。我更倾向于王羲之是在观察鹅形体以及鹅行走、入水情态中悟得书法执笔运势之妙。有书家研究,被米芾称为“天下行书第一”的王羲之《兰亭序》中,20多个“之”字绝不同形,与鹅许多动作情态有关。而王羲之的“一笔鹅”亦为书坛瑰宝,今天许多景点还能见到“一笔鹅”的碑刻。
图:金庭镇华堂村书圣牌坊古往今来,能在某一领域做出惊人造诣的,除勤奋外,无不出自于惊人的悟性。文惠君于庖丁解牛中感悟出治国之道,张旭从观看公孙大娘的“西河剑器舞”,参悟草书精髓,一颗苹果砸在牛顿的头上,他才开悟发现了重力。王羲之当然也是有大智慧者,能在物事中得到某种参悟启发。
世间事物,皆有通处。存慧心者,触类旁通,取诸精妙。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欧阳修说“得之心而寓之酒”,庄子说“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
图:鹅池“林栖居士竹,池养右军鹅”。书圣王羲之居住于会稽山阴,有曲水流觞之雅,绿野幽芳之闲,于是凿土开池,孕清流养群鹅,名曰鹅池。在池边一边观鹅听音,一边泼墨挥毫,应该是他最快活的事情吧。
白居易《鹤答鹅》感慨说:“右军殁后欲何依,只合随鸡逐鸭飞。未必牺牲及吾辈,大都我瘦胜君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