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罕人事,穷巷问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这是魏晋时期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名篇《归园田居》(其二),讲述的是自己虽与世俗交流,但内心仍然纯净无暇、断绝俗想的生活情境。
无数田园诗人勾画出的乡间生活,是那么的悠闲愉悦、自由自在,令人情不自禁地心向往之。
然而,在当今社会中,每个人虽然都背负着巨大的生活压力,但能真正放下尘世牵挂,前往山中归隐的人确实少之又少。
然而,有人却真的能放下人间的恩恩怨怨,走入山谷,归园田居,他就是“流泥”。让我们走入他的故事,走入他的家庭,了解这样一位“世外高人”的生活。
流浪武当,巧遇恩师
流泥原名吴一琴子,是广西梧州人,自幼家境贫寒,很小便外出辍学打工。但没上过几年学的流泥,只能打打零工,生活压力仍然十分繁重。后来,他所幸辞掉工作,流浪人间。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流泥流浪到武当山附近,也许是命中注定,他在这里遇到了一位恩师。这位师傅主动收流泥为徒,并教授他各项技艺,如古琴、剑术、棋术等。流泥专心致志地学习各项技艺,并主动研究更高妙的能力。流泥在武当一待就是16年,山中的隐居生活,不仅磨练了他的各项技艺,使之纯熟,更给了他一颗抛开纷扰的心。
年,流泥告别恩师,自己下山,开始了游历的生活。
返回“人间”,却遭欺骗
在刚刚下山的那几年,流泥以自己一人四处游历为主,随之慢慢开始适应正常人的生活节奏。他与好友合办了一家古琴行,从事古琴的买卖与教学工作,期间他多次收到国外的邀请,曾多次去往北美、欧洲等多个国家进行琴技和棋术的交流。这样看来,似乎流泥也渐渐回归了常人的生活,有了些许“烟火气”。
年,流泥开始喜欢徒步和越野等刺激的项目,并加入了很多个活动团体,用新的方式进行人世间的探索。然而,好景不常在,1年后,他和几个朋友自驾游来到西藏,在途中遭遇了分外严重的车祸。这场从天而降的灾难夺去了流泥的两个同伴,而其他的几位朋友也身受重伤。幸运的是,流泥幸存下来,并且毫发无伤。在感激自己得到上天眷顾的同时,他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思考自己存在于人世间的价值与意义,并认识到了,什么叫做“人生无常”。
于是,他决定回到武当山,开始回归山间的生活,可是令他失望的是,当时与朋友合开的古琴行早已被朋友卷走一空,里面的古琴和有价值的财物全部都被盗走,并且朋友没有丝毫留恋地就离开了他。他在这次的盗窃事件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不仅珍藏多年的古琴被赔光,也把身上为数不多的财物全部赔偿给了客户。
流泥又回到了二十多年前那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一天,他下定决心回到武当山,归还田间,在西神道全真观村,开始自己的隐居生活。
田园归隐,喜结连理
在我们看来,乡间的生活应该是十分枯燥乏味的,但是流泥和他的弟子却把这里的一切都安顿的非常舒适,每天他们只需要收割一些食物果腹,其余的时间全部都是下棋、练剑,他们的生活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大家每天如同一个大家庭,弟子间的关系十分融洽和睦。
而正是在武当山上,流泥遇到了自己的一生挚爱阿琴。
阿琴,原名朱双琴,是湖北人,曾经在福建打工。在打工的过程中,她一如流泥,受到了很多的磨难。也正因如此,她希望在武当山中寻找脱离凡间的快乐。刚开始时阿琴拜流泥为师傅。然而,在朝夕相处当中,他们二人心生情愫,琴瑟和鸣,不久后就结为夫妻。“流泥”这个名字也是朱双琴给他的丈夫起的。
婚后二人在田间开始了更为崭新的生活。他们在八年前租了一个土屋,土屋刚开始非常破旧,但他们夫妻二人将其精心打造,不仅装上了帘子,又铺上了新的草垛,变得十分宜居。他们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男耕女织”的生活。
每天上午,流泥与弟子打坐、问道,下午则会下棋、练剑、学习古琴,阿琴则指导弟子们学习国学。而休息期间,他们便前往菜地,稍微打理一番。遇到菜和粮食收成好或者蜂蜜有剩余的时候,弟子便把这些都收拾好,背下山去卖。有时,流泥也会受邀参加一些古琴大会。
现如今,流泥和阿琴已育有两个女儿,他们在武当山上享受着天伦之乐。阿琴觉得,自己的生活非常幸福美满,甚至觉得“这里的空气都是甜美的”。隐居生活不仅没给这个家庭带来不便,反而增添了生活的趣味。
这种隐居生活直到年才被发现——几名驴友在武当山游历的时候,发现了流泥的生活,他们用视频记录了这里的一切,并发布到网络上,引起了诸多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