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古琴 >> 古琴发展 >> 正文 >> 正文

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音乐思想的实质是

来源:古琴 时间:2024/9/11
中科医院曝光资质 http://pf.39.net/bdfyy/dbfzl/160710/4895883.html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时期,也是思想空前活跃、学术繁荣发达的时代。所谓“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过程中,代表不同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念的各个学术流派纷纷登场。正如西方文化的精神家园在古希腊,中国文化的生命根基在先秦时期。尤其是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一群有着真性情的思想家们为了拯救人心于乱世而敢于躬行自明的主张,他们共同铸造了东方人的思想核心,其世界观、价值理念、思维方式构成了一幅中国人的精神图景。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时代产生的文化与思想一直延续到今天,每当人类社会面临精神危机或时代转型的时候,我们总是想回望过去,看看先哲们当年是如何面对的。因此,这个时代也被学者们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中国古代第一批真正的思想家由此诞生。

从史籍记载和出土文物中,我们似乎能够穿越遥远的时空感受到当时丰富多彩的音乐生活,在诸子百家激烈的论辩中,关于音乐的社会作用曾是他们争论的焦点,产生了许多有价值、影响至今的音乐观念。这一时期的音乐思想,主要以儒家、墨家和老庄学派为代表。他们从不同角度所阐述的“乐”可以归纳为提倡音乐、否定音乐和崇尚自然之乐三类。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具有丰富音乐实践经验的音乐家。他重视音乐的教育作用,充分肯定音乐对于建立良好社会秩序和改造社会风气的作用。比如他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的教化功能在于培养人的理性自觉。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人要立足于世间,就必须学“礼”。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自身,才能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乐”的教化功能与“礼”不同,它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情感。“乐教”的内容要有选择,孔子认为尽善尽美是评价艺术作品的基本标准。他对《韶》的评价是“《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孔子对周公制礼作乐,以安定天下的做法十分推崇,重视“礼”和“乐”对培养和教育人的作用。他把“六艺”之学作为讲学的基础内容,向学生传授“诗”、“书”、“礼”、“乐等知识,培养学生树立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信仰。他曾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一个人如果失去内心的“仁”,那“礼”该如何运用呢?在他看来,“仁”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实感,是人的内心世界,是“礼”与“乐”的内在依据。而“礼”与“乐”体现在人们的行为举止、仪表形态等方面,又是人情感的外在表达,是“仁”的表现形式和实现途径。

孟子在音乐上提倡“王与民同乐”,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王天下”的目的。他的思想同样也以“仁”为核心,曾说:“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认为单纯的道德说教不如音乐的美深人人心,从而产生更多的感动和教育作用,他所提倡的音乐便是“仁声”。他的这种音乐价值观,是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为认识基础的,与其政治立场相符。孟子从礼和仁的角度发展了孔子的音乐思想,并且在审美和艺术特征上有所创新。

荀子是先秦音乐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继承先秦儒家音乐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发展,兼收百家形成自己的体系。其音乐思想及观点集中于《乐论》中,对音乐的审美特征、社会功能等方面做了详细论述。荀子认为音乐是人们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他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指出“乐”这种艺术形式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主张音乐有着重要的社会功能,能够配合统治者的文治武功,调和各方面的矛盾以达到“天下大齐”之目的,进一步维护儒家提倡音乐的主张。

儒家评价艺术作品的标准,内容以“德”为上,艺术形式以“和”为美,认为好的音乐是“中和”“纯正”的,反对“杂音”,所以中国古代很早便有编管乐器“酥”.能吹奏和声的乐器笙,以及“一钟双音”的先秦编钟。千百年来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是以单声为主,以单旋律的线条美为特色,在这方面古琴音乐可以说是表现得十分显著。中国音乐并未朝着复杂的和声、复调方面去发展,原因虽然很多,但应该说和封建社会儒家音乐思想的导向和审美有重要关联。

老庄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是春秋时期的哲学家。其思想集中体现在《老子》书中,全书五千字,所论中心为一个“道”字。认为道是万物之本,此间一切均由它而生。道既无声又实际存在,人如果掌握了道的法则,就可以无所不往,无所不能,用之不尽,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学说的精华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他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既互相联系,又互相依存。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这也是他音乐美学思想的根源。他的音乐观是“大音希声”,主张音乐的最高境界是无声之乐。他否定人为的音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老子的音乐观启迪人们从艺术的规律性和普遍性去思考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把握艺术的本质和规律。

庄子,名周。崇尚自然的哲学观被庄子发挥得更为淋漓尽致,“法天贵真”的思想决定了他音乐美学思想的特点。他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在形体上也试图达到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自然境界。认为人的精神要顺从自然的法则,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追求内心精神的愉悦和一个物我双忘的、澄明虚静的心境。他进一步将声音分为天籁、地籁、人籁三种。认为“人籁”(人为创作的音乐)不如“地籁”(大自然的音响),“地籁”不如“天籁”(宇宙间的自然音响),而只有“天籁”才无所依凭,而又无所不包。“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

庄子提出的“至乐无乐”,是向往真正超脱世俗的音乐,它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虽然听不到看不见,但却似空气,无所不在。老庄音乐美学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否定当时盛行的贪图感官声色享乐的音乐,竭力排斥因物质文明的进步而带来的人的种种贪欲。同时也否定儒家从实用、功利的目的出发,把音乐艺术看成是政治和礼仪的一部分。老庄思想给中国古代人生失意的士大夫们带去精神的慰藉,其音乐思想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历代古琴作品有很多都是体现老庄美学思想和文人情怀的,如《渔樵问答》、《庄周梦蝶》、《极乐吟》等。

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从现实的角度出发,针对儒家的崇尚礼乐及王官贵族“厚揩做乎万民享受音乐的行为,提出“非乐”的主张,对于音乐持否定态度,他的观点在《墨子.非乐》简中有系统闸述。认为音乐解决不了百姓的“三患”,即“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是有害无益的活动。他代表了当时小生产者和劳动者的利益,认为进行音乐活动不仅劳民伤财,还会亡国,“又弦歌鼓舞,习为声乐,此足以丧天下”。墨子从小生产者的利益出发,否定音乐的社会作用,反对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认为制作大钟、大鼓等乐器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面加重人民的苦难,他的思想有其合理的一面。虽然其本意并非否定音乐的审美价值,但却将精神和物质对立起来,机械地看待音乐与国家、政治等方面的关系,这些“非乐”的主张和倾向则有失偏颇。

在百家争鸣中,先秦诸子所提出的音乐主张虽然各不相同,但他们理论的出发点都是基于当时的现实生活,与夏、商、西周三代对天、对神、对王的尊崇最为不同的是,他们已经开始对音乐与人及其内在情感的关系投入更多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