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谦采用清代同治七年(公元l年)年出版的《焦庵琴谱》演奏的《平沙落雁》分为七段和一个尾声。
第一段很短。开指中的音和管谱大致相同,而节奏、分句各异。入调即进入平缓的曲调。
第二、三、四、五段沿着此种情调发展。管谱三、四、五段中富于动感的节拍稳定的部分,在张谱中是歌唱性的。
管谱用逐渐加快的速度描写群雁飞落的部分很突出。张谱则用较慢的速度轻描淡写。管谱第六段尾部有后奏句。张谱整个第七段是由两句曲调构成的后奏段,其泛音尾声也较管谱简单一些。
两位琴人风格不同,表现的角度不同,乐谱间差异很大,同一曲名,判若两支乐曲。张谱偏重歌唱性,用散漫的结构写一种内心的意念。
管谱则情景结合,籍景抒情,注重乐曲结构的清晰。虽然两者有显著的差异,但其间潜伏着《平沙落雁》的“基因”。
郭同甫采用清同治三年(公元年)出版的《琴学入门》传谱演奏的《平沙落雁》,分为六段和一个尾声。
第一段开指的速度极慢约为29。前四拍和管谱相同。开指后曲调漫长见。
第二、三、四段曲调相继自由发展。第五段较短。有双音和“伏”奏如管谱。第六段中有雁群飞落的简略描写。
沈草农根据裴介卿传谱演奏的《平沙落雁》只有三大段和一个泛音尾声。第一段很长。泛音演奏的开指,前六拍和管谱大致相同。
入调和管谱有些联系,但差别很大。第一段不像管谱在此结束,而是继续向前发展。
此谱一、二段中的曲调和管谱第二、三、四、五段中的曲调有类似的联系与差异。第二段结尾处亦用“伏奏煞住曲调。其第三段中有大段落雁的描绘。
此种描写一直延续到第三段结尾,结束于F宫音。此曲没有后奏句、段,有相当长的泛音尾声,将全曲结束于D羽调式。虽分三段记谱,却是六段琴曲的变体,是中型曲,而不是小型琴曲。
向笙阶根据抄本演奏的《平沙落雁》分为七段和一个尾声。第一段开指前几个音和管谱相同,入调后曲调徐缓发展。
第二、三、四、五大段形成起承转合的结构。第二段开始潜伏着管谱第二段开始的一些音,只是节奏平稳,没有动感。
此曲调重复一次之后,节奏逐渐活跃,作不间断的发展。第二段结束在F宫音。第三段重复第二段前部,并用泛音结束。
第五段是第二段后部变化的重复。在F宫音上用“伏”奏使曲调停顿之后。尾部进入和沈谱相同的落雁描绘。第六段继续描写落雁,是第五段尾部的延伸。
第七段是后奏段,结束于D羽主音,有简短的泛音尾声,此曲后部和沈曲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记谱段落的划分各异。
俞伯荪依照陈蕴儒传谱演奏的《平沙落雁》共分七段和一个尾声。在这些《平沙落雁》中是最复杂的版本。
第一段中开指的前几个音和管谱相同。入调和管谱近似。第二段是上述曲调变化的重复。
第三段较短,仍是此种情调的延续。第一、二、三段构成乐曲的第一部分。第四段进入乐曲的第二部分,音调近似向谱的对比段。
其后没有再现第一部分的曲调,而是出现新的节奏与曲调。此段结束于F宫音,第五段继续肯定F宫调式,其中出现煞住声音的“伏”奏,全曲第二部分结束。
第六、七段是第三部分,描写雁群飞落的音乐和向谱近似。但其中回顾了人调时d、升c间的几次滑音,如描写落雁音乐末尾的音调。
此音调把开指和落雁的描写联系起来,第六段结束于泛音a。第七段是第六段变化的重复,没有显著的结束音,此曲没有后奏句、段。
由泛音尾声段确定此曲的D羽调式,这个尾声段很重要,由此确定全曲为D羽调式。
从以上各位琴家演奏的《平沙落雁》不同曲谱的概略分析中,可以看出没有定谱的琴曲,在几百年的流传中保持“基因”的同时产生了各种“变异”。
俞伯荪演奏的《平沙落雁》用了6分15秒,而沈草农只用4分14秒。
琴人们采用不同的传世版本时可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为乐曲增色,又会失去一些乐曲原有的魅力。琴人们相互影响,不同版本相互渗透,使乐曲时时都在演变之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