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琴文化的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古琴之于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助推和促进作用。作为中国古代文人志士修身养性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古琴在中原大地之上遍地开花、硕果累累。也因此古琴也被称之为“乐器之统”、位列琴、棋、书、画之首。
巴渝琴史——古琴荒漠
古琴之于中国遍地开花,但始终流传于上层阶级,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文人阶级的专利!而一向地域偏僻、多山险峻的巴渝之地,由于缺乏相应的文献资料以及文人墨客加以佐证的缘故,则就成为了我们认知上名副其实的:古琴文化的荒漠地带!
图1当然!针对于巴渝之地古琴文化的考证,我们不能够简单地凭借缺乏参考资料就做出判断。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其中巴渝文化在其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不论是“三都”之称,亦或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无一不彰显着巴渝对于中国的重要性,即便是我们不考虑巴渝地理和文化的重要性,巴渝针对于古琴文化的创造和贡献也无法忽视!
巴渝琴史——汉至隋唐
据《琴操》记载:“伏羲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而伏羲的出生地相关记载就在巴渝一带,是今天的四川阆中和甘肃的天水地区。这无疑也从侧面佐证了,巴渝之地并非古琴荒漠的传言。
除此之外,巴渝之地的古琴文化除了有相关的神话传说佐证之外,有资料可查的还有从重庆出土的汉代抚琴陶俑,这也是至今为止,我国在重庆地区出土过最早关于古琴的史料。而相关陶俑的出土,至少能够在一定基础之上,奠定巴渝之地曾经存在过相关的古琴文化。
图2巴渝古琴文化奠定基础,不应该只有这些死板而枯燥的神话传说和史料记载,能够强有力去证明巴渝古琴文化存在与否的最直接证明,应该是取证与巴渝之地自身的文化参考点之上。而此类证据最好的证明就应该是历来流传下来的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
巴渝之地本身存在的文人墨客不少,但是能够为巴渝之地古琴文化提供诗词证据的还真不多。现今以来能够得到社会上认知度最高的就应该属于黄庭坚了!黄庭坚:北宋著名诗人,关于琴累诗作十余首,今江西修水人,后迁至今四川宜宾。其中黄庭坚一首关于古琴的诗词中这样说道:“轻尘不动琴横膝,万籁无声月入帘”,此二句乃是黄庭坚于荣州所作,用以交友。除此之外,类似的诗集还有一篇游记《黔南道中行记》,详细刻画了巴渝之地的人文景貌,所见所闻,尤其对于抚琴之事更是进行了更加深入地描绘。
图3从以上所讲,我们基本能够看出,巴渝之地并非缺乏古琴资料的记载,只是可能相关文献和资料在时间的冲刷下被掩埋,而能够拥有文人墨客加以赞颂表扬的巴渝之地古琴文化肯定是存在过辉煌的时刻。我们从刘禹锡之言:“今之胶庠不闻弦歌”,到黄庭坚:“化民曾寄十三徽”的话语之中就可见一斑。
唐朝作为中华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个时期,此阶段不论是诗词歌赋、亦或者琴棋诗画,都是空前繁盛。再加上唐朝时期的政治大一统,巴渝之地接触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外来文人阶层。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巴渝地区才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古琴文化从无到有的开端。
而此阶段,古琴也是存在争议最大的一个阶段,不论是琴、瑟、筝等等弹拨乐器,在盛唐阶段都曾经出现过革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分类。也正是这个阶段开始,古琴之于汉人的生活可言,才会显得如此至关重要。甚至于很多关于古琴的神话传说,都源于这个阶段。而巴渝之地,在此阶段之上,也仅仅只是在少有的文献资料以及名人志士的生平才有些许的记载。
巴渝琴史——宋到清明
宋代是一个宽松的朝代,也是中国文化大发展的年代。自宋代以来华夏文化的氛围愈加浓厚,文人志士也更加偏向与雅乐享受,当然了这可能和宋代重文轻武的政治大方向有关,但是无法否认的是,在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之下,古琴文化的发展愈加辉煌和灿烂。同时巴渝之地古琴也迎来了空前大发展的机会。
图4巴渝之地,同时期关于古琴的相关记载更是空前,其中《东方有一士》:“遥夜未渠央,取琴和秋虫。”、《题郭信可琴中趣轩》:“视听非耳目,况复求音声。”、“情尘泯绝处,大地皆?韺。”、《忆渊明》:“聊以写我心,素琴时按摩。淡泊有妙意,岂忧焚天和。”、《咏丝桐》:“地阔天宽人一般,琴心会的语言难。高山流水知音少,月白风清时自弹。”[古琴相关的诗词更是不少。
古琴之于中华是不可获取的养分,那么古琴之于宋朝,那就是食粮!
古琴一路发展,跌跌撞撞,唐诗宋词之间古琴的发展应该是最空前浩荡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尤其是到达明清时期,中原汉人地位一落千丈,备受汉人所推崇的古琴当然也备受冷落。但是即便如此,古琴文化已经根深蒂固于中华大地之上,即便此时的文化大方向对于古琴有一定的冲击,但是古琴文化依旧在此时展现了它应有的光辉。同时,此时期古琴也正式进入四艺,成为传统文人修身养性不可或缺的标配之一。
图5由于明清时期,政治、文化大环境发生改变,文人志士阶层受到严重挑战,很多的雅人骚客开始向着社会各个阶层转移,这也造成了古琴文化开始向着社会底层转移,古琴文化开始向着中国大地的各个区域辐射扩散。而巴渝之地古琴文化也真正意义上达到了古琴文化的“普及”。上到文人士大夫、下到市井凡夫,古琴文化从高阁楼台,才走入了平民阶层。
在《太古正音琴经》卷一《琴原篇》中有这样一句:“左琴右书,无故不撤琴”,《马骁春色》也有:“携琴时复到林垌”,《荔枝园赋》中则是:“携焦琴,载浊酒,纵豪吟,酌大斗。”等等等,这些无不彰显明清时期,巴渝之地文人阶层关于古琴的喜爱。
图6除此之外,市井凡俗之中的记载就比较随性,在诸多明清时期的小说、戏曲之中都有体现,例如《燕兰小谱》、《江津县乡土志》、《御琴记》等,这些市井文学,都有关于古琴的描述和机载。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此时的巴渝之地,古琴文化已经进入到乡野、成为一种大众能够接触到的文化、娱乐种类。
结语:
巴渝之地古琴文化并非一片荒漠,甚至于我们可以从斑驳的历史之中挖掘出不少巴渝之地曾存在繁荣的古琴文化的证明。而古琴经过中华文化五千年的演变,巴渝之地的古琴琴也一定形成了独属于自己地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正也因为此巴渝之地的古琴从两汉豪强地主阶层蓄养的作为乐班成员之一的古琴演奏,到两宋士人化的琴文化书写,再到明清时期平民阶层琴艺活动的出现,巴渝琴文化与整个琴文化的发展脉络大体上是一致的。
图7但是也正因为这种统一性,巴渝之地的古琴文化与中华本身的古琴文化之间也存在必然联系,不论是政治、经济、亦或是文化之间,巴渝之地古琴文化存在自身特定的属性,但是又无法摆脱中华古琴文化的影子,他们包容统一,但是又迥然各异。
借用《上古琴论》中的一句话:“琴之妙道,岂小技也哉?而以艺视琴道者,则非矣。”纵观琴史,不论是巴渝之地,还是着眼整个中国,古琴一直承载着一方地域之间政治、文化、历史的变迁,它也一直流传于中华各个朝代、各个阶层之间,它不同于其他乐器那样,古琴的历史文化价值之于中国而言,是超然的。
参考文献:
《琴史新编》
《古巴渝地域的古琴考》
《中国琴史演义》
《古琴丛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