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号称“三苏”,并列于“唐宋八大家”中。这位北宋时期,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史中都罕见的才子,几乎无所不好,亦无所不能。
但这位无所不能的苏东坡,却有一怪癖:能饮,却称“不解饮”;会棋,却称“不解棋”;善琴,又称“不解弹”......但无论苏东坡如何的谦退,古琴与苏东坡一生相伴而须臾不离,确是不争的事实。
苏东坡爱琴,究其渊源,当是和父亲苏洵有关。苏洵也是一位造诣极高的琴人,少年时期的苏轼和苏辙,都受到了父亲的影响。
所以张右衮在《琴经.大雅嗣音》中就言:“琴世其家,最著者......眉山三苏。”年,父子三人水路出蜀夜泊泸州(今四川宜宾)时,苏轼在船上细心凝听父亲所弹的琴曲,产生了许多感受,即使写出了《舟中听大人弹琴》一诗:
弹琴江浦夜漏永,敛衽窃听独激昂。
风松瀑布已清绝,更爱玉佩声琅珰。
自从郑卫乱雅乐,古器残缺世已忘。
千家寥落独琴在,有如老仙阅兴亡。
世人不容独反古,强以新曲求铿锵。
无情枯木今尚尔,何况古意堕渺茫。
江空月出人响绝,夜阑更请弹《文王》。
这首诗不仅写出了苏轼对七弦琴音乐的聆听和欣赏,同时还表露了他对当时琴曲的演奏内容和创作倾向等方面的看法。苏轼认为,只有传统的琴曲才是真正的古代音乐,强以什么“新曲”来返古,那是根本办不到的事。
苏轼藏有唐代著名的“雷琴”,为此,苏东坡特地撰写了《家藏雷琴》一文以记之。苏轼家藏的雷琴琴面为蛇腹断,龙池内刻“开元十年造,雅州灵开材”。
凤沼内刻“雷家记,八日合”。苏轼为了研究雷琴岳山不高,但无铣音的奥妙,甚至不惜将自家珍藏的雷氏琴拆开来分析,发现:“琴声出于两池间,其背微隆若薤叶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此最不传之妙。”
若依曲填词,此人必须要熟悉各种曲牌。曲牌音乐,有的激昂、悲壮,如《满江红》《念奴娇》等;然而更多的是委婉、柔美,沉思、凄凉,如《钗头凤》《昭君怨》《一剪梅》等。与古诗相比,词的格式有一种特殊的美,但对于不喜欢被约束的词人来说,就难免会变成束缚。
苏轼自言“平生不善歌”,然而,他却作过一次尝试,为当时的一首著名的古琴曲《醉翁吟》填写了歌词,使这首琴曲成为一首家喻户晓的琴歌。
《醉翁吟》是一首非常动听的古琴曲。曲作者是同处于宋代的古琴家沈遵,他的作曲灵感来自欧阳修的著名散文《醉翁亭记》。《醉翁亭记》一经问世,远近争传,一时间洛阳纸贵。当时,身任太学博士的沈遵拜读了这篇散文之后激动不已,他专程去滁州郊外的醉翁亭游览了一番,回来后创作了古琴曲《醉翁吟》。
这首琴曲写的非常成功,连欧阳修听了之后也感叹道:“《醉翁吟》以我名,我初闻之喜且惊。”认为琴曲非常真切的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三十年后,欧阳修与沈遵相继去世。沈遵的琴友崔闲非常喜欢琴曲《醉翁吟》,却因为这首琴曲没有歌词而感到遗憾。崔闲,字诚老,号玉涧道人,是庐山处士。他精于古琴,是苏东坡的挚交琴友。
一天,崔闲抱着琴,带上琴谱,向当时的大词人苏轼登门请教。坐定之后,崔闲弹着琴曲,苏轼依照琴谱上的节拍即兴填写歌词,“顷刻而就,无所点窜”,转瞬之间,为琴曲填好了歌词,而且初稿就是定稿,一字未改: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
荷花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
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
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
歌词不同凡响,意境悠远而深邃。音乐里融着诗意,诗意里融着风景,风景里融着醉翁,情、景、人交相呼应,表达了词作者对醉翁的敬仰与怀念。歌词的句子长短有序,优美、生动而活泼,读来朗朗上口,唱来舒展流畅,实在是一首难得的好歌词。
这段苏轼填词《醉翁吟》的故事,当时曾传为佳话。苏轼本人对这首歌词也很满意。他在写给沈遵的儿子本觉禅师法真的信里说:“二水同器,有不相入;二琴同声,有不相应。沈君信手弹琴,而与泉合;居士纵笔,而与琴会,此必有真同者矣。”这里的“真同者”,指的正是两位艺术家那宫廷的艺术境界和审美的共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