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古琴 >> 古琴发展 >> 正文 >> 正文

演艺大师樊跃生活与艺术的平衡之道

来源:古琴 时间:2022/12/11

「本文来源:环球时报环球旅游」

采访樊跃是一件“蓄谋已久”的事情。从备受公众追捧的“印象”系列到美国大都会歌剧《秦始皇》,从感动世界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到有口皆碑的漂移式多维体验剧“知音号”,导演樊跃参与的剧作无数次在我耳边被提起,他一次又一次打破常规,一次又一次在演艺界掀起创新浪潮的故事,让我对他的好奇也越来越强。终于,在风和日丽的一天,我见到了这个无数传奇剧作背后的导演。窗外,喷泉泠泠淙淙,洗去了一切噪音。布局简单的工作室里,他讲起了生活,聊起了艺术。

生活繁杂,艺术浪漫

由于工作的关系,樊跃几乎走遍了世界,但放松身心的旅游对于天天泡在创作里的樊跃来说,是奢侈品。

“每次出去旅游,看到那些景点,我总会思绪澎湃,忍不住从艺术的角度去剖析、去解构。”说到这里,樊跃显得有些“无奈”。“我曾经到访过西班牙的圣家族教堂,那是全世界唯一还没完工就已经列入世界遗产的建筑,令人震撼!每一次观看都像是欣赏一场魔术表演,经历一场探险。”圣家族教堂是西班牙建筑师安东尼·高迪一生的巅峰之作,恢宏、高大、立体,高耸入云的塔尖,布满雕塑、线条奇异的墙壁让它看起来像“天外来物”,教堂内部无数的石柱像高耸入天的大树,分支伸向天空,与巨大的穹顶融为一体。天花板上的灯光则似漫天繁星,照亮这片幽暗的森林。仰望穹顶,纵横交错的线条在曲直变化之中彰显出律动之美,神圣的光辉仿佛被托举在树顶,与“树干”石灰色的冷色调对比鲜明,呈现出璀璨的光亮。“在教堂的一砖一瓦、一笔一画中,我与高迪进行了穿越古今的对话。行走在圣家族教堂里,我会忍不住想,如果高迪当时完成了这个作品,它将是什么样的?也许,精彩的正是因为它的‘未完成’,高迪与后续建筑师们的再创作,通过一个作品跨越时空相融相接,拥抱在一起。与‘完成的既定作品’相比较,这种带有时间性的作品更能打动我。”樊跃说道。

沉浸在艺术世界里的旅游,对樊跃来说也是快乐的。“艺术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因为它展现了生活理想的一面,没有一地鸡毛,没有鸡飞狗跳。但艺术也离不开生活,它们唯一的区别在于你看待世界的方式。”他说。樊跃曾在伦敦居住了一段时间,起初,他像每一个游客一样,穿梭在大大小小的博物馆里,从陈列的展品中感悟艺术。但后来,他更喜欢在街头巷尾,观察普通人生活的样子。“每一座城市都是一座巨大的、活的博物馆。你不必刻意寻找,只要仔细观察、保持敏感,在形形色色的人身上、在别人的家长里短中,也能找到艺术的影子。当你真正意识到这一点,社会、人类、文明、宇宙这些宏大的叙事就会落到目之所及的每一个个体身上,你会产生一种恍惚而真切的体悟,会抽离自己,为简单的生活所感动。”他说道。

旅行中触摸生活的质感

对樊跃来说,旅行是要全身心融入到一座城市里去的,风景、文化、美食、住宿四位一体才是旅行的全部。在他游历过的所有城市中,武汉当属在他生命里留下印记最深的一个。

为了创作“知音号”,他在这座城市住了下来。“为了抓住武汉生活的细节和气息,我在武汉生活了一年半。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我就是武汉人了!”提到那段时光,樊跃很感慨。沉沉暮霭中,龟山蛇山行云锁江,长江汉江流水滔滔,晴川阁、黄鹤楼景致不改,古琴台、归元寺清音犹在。武汉神韵晕染在高山流水、琴台楼阁中,凝结在厚重深沉的历史里,一呼一吸间,奔流浩荡的武汉韵致化作丝丝缕缕的清风,吹入每家每户。

长江穿城而过,将武汉一分为二,一边是凝重淳厚和幽静雄浑,一边是车水马龙与热闹喧哗。

武汉因水而起,依水而盛,这里的人在最老最深的巷子里长大,他们的骨子里浸润着武汉的城市文化。武汉人耿直的个性、爽利的作风构建了这座城市的脾性与灵魂。“当时我就坐在小巷的一间饭馆里,看着巷子里人影绰绰,我突然发现,城市就是‘剧本’,在这市井长巷里,在人与人的沟通中,我就能找到武汉的魅力,那是这座城市最直接,也最深沉,沁到骨子里面的印记。对我来说,这也是这趟旅程最迷人的地方。”樊跃说。

在武汉的那段时间,每个人们习以为常的情景和细节,都能让樊跃津津有味地琢磨起来,生活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张力和冲突。武汉话不像吴侬软语那么温柔可亲,大嗓门吆喝出来的是武汉的火爆,极具生命力;武汉的早点文化为生活增味,吉庆街的热干面和户部巷的三鲜豆皮,让人垂涎欲滴;江水浩荡,岁月绵长,新生的楼宇与沧桑的古巷和谐共生,一派楚天新气象……“在武汉待过的人,生活必定是会丰富一些的。”樊跃笑道。

两江四岸觅知音

真正的艺术家,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作品,他们摆脱固有的藩篱,通过作品表达他们深刻的内心活动、观看世界的角度和思考方式。对樊跃来说,拒绝陈词滥调绝不是离经叛道,而是细细品咂、用心挖掘,找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以往每每谈及武汉,人们都很自然地会想起唐代诗人崔颢的千古名篇,也会问起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但越是深入,我越发现武汉已远远不只这些古朴的楚文化。今天的武汉兼容并蓄、多元开放,不同的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它所包含的内容太过丰富。要找到武汉城市的魅力,并为它打造一个具有长期吸引力的有机文化生命体,还得去走进武汉,去体会、去发现。”樊跃说。

武汉是一座凝结了江河记忆的城市,水和船是经久不衰的主题。“船作为载体,小则承载了江城的生活场景,大则承载了武汉代表的江汉文化,它还是一种特别多情的载体,为人与人的相遇创造可能。”长江与船,是武汉留给樊跃最深刻的记忆,也是樊跃打造武汉“知音号”体验剧时,做出的最坚定的选择。“一艘船,将行动、人情、面貌都勾连起来,它是载体、是剧场,也是城市最初的记忆。”

除了江和船,还要有知音。“这是怎样的奇迹呀!早在多年前,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就在武汉发生,‘知音文化’浸润了武汉这片土地上千年。江、船、人之间的交互关系形成了城。直到今天,知音不论是对武汉这座城市,还是对人类来说,依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人和人之间多么需要了解和沟通!古人感叹,高山流水,知音难觅。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与了解,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永恒命题,我希望通过‘知音’的理念,再次连接起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樊跃将走过的每一条街道、每一条长巷化成了一个个线索,把“大武汉”的风云人物写成了个角色,铺洒在“知音号”的每个角落,演绎世态众生相。

樊跃把体验演出的主动权交给了观众。在“知音号”上,观众无需正襟危坐,而是将身份切换成“船客”,换上长衫、旗袍,融入导演设计的场景中。从踏上甲板的那一刻开始,观众的眼睛就成为了镜头,他们的行动轨迹就是镜头行进的过程。“在‘知音号’上,每一位观众的每一次游览都会获得不一样的体验,因为在这片移动的空间里,有无数的情节片段,无数条行进线路,观众的体验与感受是无数次选择的排列组合,这些排列组合都是他们主动介入、探索、观看、剪辑、重组的,是难以复制的。”樊跃说道。

樊跃让两个时空的人在长江的一艘邮轮上共同完成一段生命的旅途,这种全新观演关系的建立与架构产生了极强的戏剧张力。在演出的最后,“知音号”在4层甲板上将演员与观众汇聚到一起。在主持人的引导下,那些历史留名的人物与游客以及游客与游客之间会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的回答真实且不可预测,这也是‘知音号’的魅力所在。”樊跃说道,“借江水、借船、借这一次旅途,最后观众抵达的是自己的内心和记忆。”

文中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环球时报汽车周刊

环球时报时尚周刊

环球时报地产观察

环球时报前沿观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