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可以寄存,但是请您慢一点,不要磕着碰着了。”新到的一套琴桌琴椅,暂时不及去收取,所以有如是谆谆之嘱,反复几次。
薛先生听到了,又不免感慨:“怎么这样小心?…..看来千万不能让文人喜欢上古琴,因为他们太专一,会为古琴去写诗……”
薛先生这话,“文人”听了,不晓得心中是何等滋味?其实何止是写诗呢,历史上许多描写山水、隐逸内容的琴曲,如《高山》、《流水》、《石上流泉》、《潇湘水云》、《泛沧浪》、《平沙落雁》、《秋江夜泊》、《遁世操》、《招隐》、《山居吟》、《泛沧浪》、《归去来辞》、《渔樵问答》、《渔歌》、《樵歌》等等,哪一首又不是文人琴士所做的呢?
还千万不能?
古代文人的思想脉搏与深邃的内在精神,无疑正是体现于上述琴曲所表现的意境中。试问这等缘分又如何割舍?
古琴之音,既淳和淡雅,又清亮绵远,意趣高雅,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形式中正平和,无过无不及,“琴之为器也,德在其中”,亦因其音乐的特质能顺乎自然,耐人寻味,符合中华传统文化追求意境、崇尚内在和寓意含蓄的特征,它含藏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核,体现了文人君子修身悟道的德行。
所以文人通常以琴作为修养个人,依凭精神,寄托理想的方式。
中国历代文人皆讲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每当抑郁不得志之时,通常选择由儒入道,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9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