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李梅
网络编辑:郝枫
泡一壶香茗,焚一炉檀香,看窗外半天红霞,远处的山脉雾霭氤氲,紫气轻逸,似有古人姗姗而至。10月3日,记者来到位于太原小窑头村一处僻静的院落,走进一间刻着“善斫”牌匾的屋子,只见一位匠人正在打磨一块长方形的木头,他就是斫琴师张浩。
斫琴在古代汉语是刀劈斧砍做琴的意思,斫琴师则是指具备专业制琴、调琴技术的匠人。一直以来,斫琴师作为决定琴音和琴品质的关键人物备受推崇,是被人看重的艺术家。张浩与古琴的不解之缘,要从年说起。“那是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听到陈雷激老师用太古遗音琴演奏的《太古遗音》,感觉特别震撼,才知道原来我们中国还有这样的乐器。”张浩说。自那以后,他便开始四处拜师学琴,同时也在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声音。
原本就是管乐老师的张浩学古琴进步很快,并深深地爱上了古琴,他觉得只有民族乐器才是中国的音乐。而琴界素有“善弹者善斫”之称,意为传统琴师在琴艺修养中,斫琴是必修课程之一。于是,张浩在学琴数载之后,走上了漫长的斫琴之路。他最早拜的是北京的苗元老师,那时经常北京、太原两地跑,其间拜访了多位斫琴大师,学到了很多制作古琴的方法,那几年对他来说,受益颇深。
张浩永远不会忘记,人生中斫制第一张古琴是在年。这一张师旷式古琴足足做了三年之久,当弹奏第一根弦的时候,他热泪盈眶,每次讲起来都是情不自禁。虽然音色跟所期还有差距,但在经历过三年的煎熬和多道工序的制作之后,这样一把“心血之作”呈现在眼前,内心怎能不无比激动。
张浩介绍,古琴的传统制作技艺极其复杂,工艺流程分十几个步骤,至少要历经两年才能完成。张浩沿用的是唐代流传至今的古法,在他看来,斫琴的过程也是斫心。
工具选材造型娓娓道来所谓“古法斫琴”,是指沿用唐代斫琴方法纯手工制作的技艺,每张琴经过选料、制图、造型、槽腹、试音、合琴、靠木漆、裹夏布、打磨、刮灰、底漆、面漆、擦漆、推光、上弦等传统工序,历时两年多方能完成。而古法之精髓,在于其中与现代工业流程相悖的细微环节。
张浩说:“斫琴是个慢功夫。首先是选材,必须用南方运来的百年老木,还需要放置一年之久,使其水分充分释放,这样才能保证材质,保证琴音的质量。其次是制作。每一道工序都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光刮灰就需要半年时间,上漆也需要2到3个月,每天只能刷一道。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马虎……”
用鹿角霜和生漆混合成的材料进行古法斫制作鹿角灰每张琴的琴音都需要手工调试无数次古人喜欢吟诗作赋,也爱听琴声缭绕。嵇康曰:“素琴挥雅操”。白居易诗云:“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古琴是中国古代最流行的传统乐器之一,其历史悠久,经三千年不衰,深受文人墨客喜爱,这与其后来的落寞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欣慰的是,从20世纪的寥寥无几,到如今百万人学习古琴,位列古代文人四艺“琴棋书画”之首的古琴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工作室挂满了未完成的古琴在工作室斫琴传授琴艺斫琴对张浩来说不是职业,而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灵魂的触碰,也是一种修行。为将自己喜欢的事做得更有价值,他除了把琴斫好、斫精,还坚持推广山西斫琴文化,经常在太原的各个小学进行古琴义务教学,目的是让更多青少年了解古琴,成为古琴的传承人。如今,他正筹备成立山西斫琴文化研究院,希望更好地传承这门技艺,把我们的民族乐器发扬光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9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