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查阜西特藏室内珍藏的琴谱。姚大壮/摄
12月7日,全国古琴专业教学研讨会与会嘉宾参观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查阜西特藏室。姚大壮/摄
古琴,这一古代文人阶层喜爱的艺术,近年来回归到大众视野中来。
12月7日,全国古琴专业教学研讨会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参加研讨会的嘉宾有来自全国各大音乐学院的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还有3位超过80岁的古琴家。与会嘉宾总结专业古琴教育经验,分析专业古琴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根源,探讨专业古琴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而为更好地培养专业古琴人才,完善古琴学科建设,传承和发展古琴艺术发挥作用。
“古琴是中国历史悠久、最具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的传统乐器。我们已经梳理了很多历史资料,把琴学和文学、艺术、东方史结合起来,真正传承给下一代。传什么?承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这些是我们办学教学、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说。
承载文人气质的阳春白雪
“中国的古琴,不但在艺术上具有东方汉民族的特点,还蕴含了重要的人文精神。”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原司长马文辉表示,古琴有重要的人格意义,学古琴是通过天地万物来修炼、提升自己,形成超凡的人格。
古琴音乐包含着中国审美里的“含蓄内敛”——不是外放式的美。古琴高手弹奏曲子时给人的感觉是若有若无,好像听得到,又好像听不到,跟西方交响乐排山倒海而来的征服美,明显不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古琴家吴钊认为,古琴是中华民族的精英文化。古琴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天人合一思想,依然有现实意义。“比如《梅花三弄》,曲子好听,亦通过旋律和梅花的形象,传达出一个人要像梅花一样有风骨、不怕邪恶势力打击的意向。所以古琴曲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品质。”吴钊说。
吴钊还表示,古琴艺术的本质是音乐,音乐包含在文化当中。我们要对本民族的文化有自信,也要有传承文化的责任。在师承转换、世代交替的过程中,传统技法的变异或流失,造成了同样的琴曲、流派虽然旋律框架没变,但弹出的味道变化很大。“古琴缺的是文化,传承中要把一首传统琴曲好好传给后代,要从文化的责任心方面考虑问题”。
在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李祥霆看来,至善至真,妙亘古今是古琴之道,指法是古琴艺术的灵魂。“古琴演奏就像我们用毛笔写行楷、行草,字体是变化的,线条是变化的。古琴演奏还像我们朗诵,能够打动人、感动人,传达深刻美好的意念”。
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丁承运希望,不要把浮躁带到古琴的表演中。“古琴的精神,除了技术层面、音乐层面,还有人文精神层面,如果不能把握古琴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技术越娴熟离古琴艺术越远”。
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传统文化
作曲家谭盾的《武侠三部曲》、小提琴与古琴双协奏曲《英雄》、作曲家唐建平古琴协奏曲《云水》等都为古琴新作品在世界音乐舞台上更广泛地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将古琴演奏和创作作为作曲的哲学思考范畴,古琴艺术逐渐跨越本民族领域,进入到更广阔的世界音乐发展的阶段。
年11月,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单。古琴艺术不仅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龚一认为,现在很多人追求传统文化,古琴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但大多数人追求的是表层,没有进入内核。龚一建议,有能力、有场地、有话语权的时候,要积极引导大众的观念。就古琴来说,它是个物体,发出声音传递感情才形成音乐,成为音乐才归为艺术类,归为艺术类才进入文化范畴。
在传承古琴艺术和传统文化方面,龚一建议,老师应以正确的情绪理念进行教学,遵循艺术规律和规则进行教学,同时还要身教、言教。学生应熟悉应用五线谱、简谱、减字谱,积累舞台音乐经验,重视打谱等。
“教育关系到一个民族文化和修养的提升,教学是学科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正确的教学是对古琴事业发展、对业余爱好者学习的引领。对于古琴艺术爱好者、专业表演者来说,应增加文化和文学修养,以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龚一说。
当代高校教学:琴人琴乐琴学并重
从20世纪初的古琴家王燕卿、王露,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管平湖、查阜西、吴景略、张子谦和刘少椿等,他们都是民间的老艺人,从书斋走向课堂,从事古琴专业的教学。
音乐院校和音乐团体为古琴家提供了栖身之所,古琴这棵老树开始发芽。在稳定运行了数十年后,古琴发展又来到了十字路口,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校园,尤其需要思考的是高校要培养什么样的古琴人才?
“学者型的琴家”和“精通古琴演奏的学者”是现场几位嘉宾所倡导的。
天津音乐学院教授李凤云认为,在古琴的教学传承上应进行多维度思考和实践,包括传承深厚的人文精神、弹奏技法,最大限度地挖掘与整理留存于世的文献曲目并将之发扬光大。
“教和学相互作用的关系中,教师作为主体,对琴的认知至关重要。前辈在琴学领域耕耘几十年,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只要秉承学古人学前辈,提高对古琴艺术的认知,修正自我,就会在传承中受益。”李凤云说。
专业古琴教学中普遍重视演奏技巧,但是因为古琴有其特殊性,技术固然重要,演奏者的修养和文化内涵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重技术而轻琴学的问题成为与会嘉宾讨论的重点。
“我们要放重点于古琴技法、音乐艺术和文化的多重性。”李凤云建议,学生课程的设置要全面考虑、周密计划,包括文献解读、琴谱分析、古琴艺术的审美与实践、前辈前人的打谱分析、当代琴家的经典演艺等。
自古琴被纳入专业乐器演奏的教学,便逐渐脱离了其原来所赖以生存的文化背景,而进入一种新的专业音乐环境之中。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章华英总结了60余年古琴专业教学的成就,她认为音乐学院培养的优秀专业古琴人才,为古琴教学方法的规范化、古琴演奏技术的提高、琴曲的创作与打谱、演奏形式的多样化等,均作出了重要贡献。古琴艺术应当作为一笔完整的文化遗产得到全面的传承。
文化底蕴和古琴人文精神的缺失,是目前专业古琴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在中青年琴家中,已出现了散于东西南北、风格技巧却很相似的演奏家群体,存在着古琴审美观念和演奏风格的趋同化现象。如何培养兼具良好的传统文化修养和音乐学基础的古琴专业人才队伍,是当下古琴专业教育中的一个难题。对此,章华英提出在培养目标、招生、课程设置等方面,均可作适当的调整。
“通过前辈琴家的努力,琴谱的集成已经准备好了,琴曲曲库已经初具规模,演奏技艺、乐器改革、审美意象等‘东风’都已具备,前人的宝库已在那里,就看今人怎么好好利用。”中央音乐学院副研究员吴叶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8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