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称赞一个人文化造诣高,“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八个字就可以为文艺人打造出一个清晰画像。而琴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乐器,自古就有“士无故不撤琴瑟“、”高山流水遇知音”等故事传说,能弹得一手好琴也是高雅的代表。湖南省博物馆不仅有马王堆文物的光彩夺目,“激逸响于湘江兮——潇湘古琴文化展”也是令人耳目一新。
从“伏羲制琴”的传说到“楚琴赵瑟齐竽秦筝”的谚语,先秦时期楚地琴家众多,湖南地区的战国及汉代墓葬中都曾出土了精美的古琴实物。这里的先民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养蚕制丝经验与精湛的髹漆技艺,为古琴的制作提供了坚实基础,湖湘琴事源远流长。
作为古琴故乡的湘楚大地,不乏古琴大家。从明末清初的衡阳王夫之、清朝浏阳邱之稑、清末长沙顾氏家族、清末民初宁远杨宗稷、现代庐陵彭祉卿、湖南永顺査阜西、湖南桂阳李伯仁等,尤以杨宗稷成就最大,他创立了“九疑派”,著成琴学巨著《琴学丛书》,成为目前研究琴学的重要文献。
传世古琴更是做工精湛,而且历史悠久。湖南省博物馆收藏有五十三张古琴,它们出土或斫制年代自西汉至民国,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琴器有公元前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七弦琴、唐琴“独幽”,“飞泉”、明琴“祝公望”、“鹤鸣秋月”以及占全馆古琴总数三分之一的清代浏阳礼乐局所用琴。
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七弦琴
七弦琴出土于上世纪70年代发掘的马王堆三号墓中,该墓葬的下葬时间为公元前年,七弦琴属于西汉初期的文物,也是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年代最早的琴。
面底各有一个“T”形槽,合起来形成共鸣箱。琴面有七条弦痕。张弦的方法是由一端经过琴尾的“龙龈”系于琴足,另一端经过“岳山”缚于七个轸上。
这个古琴出土后,也产生过争议,因为与后世琴相比,它没有徽位,面底板是活的,尾部为实体。但也有文献记述,琴产生于上古之世,由伏羲或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此为琴的创始,继之有“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的记载,说明当时琴是有五根弦,已具有“宫商角征羽”五音。其后经过周文王、周武王在琴上各増一条弦,成为七条弦,解决了旋宫转调的需要,使古琴的音乐功能达到最高阶段。
事实证明,古琴自七弦定制之日起,已经是一件完备的乐器了。可以说是马王堆汉墓留给我们的又一个谜团。
唐琴“独幽”
这把琴来自唐文宗元年,公元年。琴面为桐木,琴底为梓木,冠角、岳山、承露由硬木所制。琴体色泽典雅,通体髹栗壳色间朱红漆,断纹较多。
琴背龙池上方刻草书“独幽”二字,龙池下方刻有方印“玉振”,龙池内刻腹款“太和丁未”四字,琴尾有李静题款及名家题诗,被近代琴学大家杨宗稷称之为“鸿宝”。
该琴最初为明末清初的衡阳王夫之先生所拥有,《玄楼弦外录》有相关的记载,但“独幽”琴如何流入到王船山先生手中并不得知,琴后归民国时期的桂阳李伯仁。从李伯仁遗稿中记录的文字来看,他亦非常珍视“独幽”琴,视之如拱璧。
此琴曾经与“鹤鸣秋月”琴一同送往北京进行展览,为目前全国十余床唐琴之一,也当之无愧地成为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古琴中的镇馆之宝。
韦宇教,专注于旅行、摄影、写作,出版散文集《愿无岁月可回头》。独立摄影师,多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8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