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古琴 >> 古琴介绍 >> 正文 >> 正文

沈伟的诗忆东坡,大概就是舞剧版的宋

来源:古琴 时间:2024/9/15

在接受新民晚报专访之前,中国现代舞艺术家沈伟还在调整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剧照的色调:

“传递中国宋代美学,不能差一点点。”

东方演艺集团自推出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之后,邀约沈伟以苏轼诗词为轴、用现代舞方式构建的《诗忆东坡》即将于22日在上海文化广场首演。

该剧以现代舞为表,融合了诗词、国画、书法、篆刻、古琴、戏曲、武术等传统文化元素,以音、舞、诗、画的综合视听体验,提炼中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精粹,以中国传统写意的手法回溯千年,与东坡这位“异代知己”达成对话。

沈伟自苏轼多首诗词中提取15首可代表人生态度的篇章,探寻中国文化深处的精神图景,自14枚印章里追忆东坡留存于世的多面人生底色。

“不能差一点点”,

是这位舞蹈家的执着。

起初差点要拒接

年11月,身处巴黎的沈伟接到东方演艺集团电话邀约的第一反应是:“这太难了,我不一定能做到。”

要做一部有关苏轼的舞剧,以舞蹈等肢体动作呈现伟大的诗人,基本违背了现实主义的艺术规律。

“诗歌不是画,本身不具备视觉元素。”

“哪怕苏轼最为人熟知的是诗词,但是每个人对同一句诗词的感受也不完全一致”,沈伟直觉此事难度太大。

但是,也是因为此事的高难度形成的挑战,引发了他的兴趣。最终决定接下来是因为他也曾把荒诞派剧作家贝克特的诗歌改编成舞剧——这是另一个种类但也难度相当的“翻译”。

自此,他整整花了20个月创排舞蹈诗剧《诗忆东坡》,迄今为止改了19个版本。

谈及他的工作方法,穿着一身黑衣黑裤黑靴的他一边讲述一边比划:“我是在一张很长很大的桌上,把我写的故事情节以及与之对应的画面,一张张铺陈开来,然后看这一段情节包含的这几个画面是否可以换……”

定下之后,他把每一个版本都拍成一个视频:“要演出来,再拍成视频,在镜头里看是不是对。”

于是,自年9月第一个版本敲定至今,已经改进到第19版,目前依然处于合成后微调之际。

整体是宋代美学

沈伟投入创作的第一件事,是去中国美院翻阅《宋画大系》。这套搜集了全球所有博物馆里的宋代绘画和书法的图典,只能阅览,不能出借:“必须确保我呈现的宋代美学完全精准。”

创排这部剧目时,编剧、编舞、服装、布景、音乐等各个环节,从第一天起就是同步推进的,“服装设计好比时装高定,每个人都是量身定做,一个个动作试,如果服装限制了动作,那就改款式,还不行就去找新的面料……”

因此,这部剧里没有一件衣服拷贝了宋朝服饰,但是舞剧整体呈现的就是宋代美学——就目前看到的片段来看,其衣饰在动静两个状态下的线条,都很“宋朝”。

为此,在北京创作的10个月里,沈伟每天4点半起床,晚上23点半睡,“否则事情做不完”。

为了让古典舞、民族舞出身的东方演艺集团的舞蹈演员也能跳现代舞,沈伟每天出两身汗。

“现代舞用的肌肉不一样,我一个动作一个动作拗……”

吾心安处是故乡

“在南京路上,早年有个沈记绸庄,那是我爷爷的店。”沈伟谈及与上海的缘分,要追溯到淞沪会战之前:“爷爷家本来在苏州,后来因为战争迁到湖南,我父亲出生在湖南。”

沈伟就此在湖南学了10年戏曲以及书画,然后又去学了现代舞、电影、西方绘画:“上世纪90年代出国与眼下出国的境遇完全不同,吃的苦只能以‘可想而知’形容。”

在浪迹天涯、四海为家这一点上,他与苏轼共命运。他也有本事做到“吾心安处是故乡”。

也正是四海为家,让他接触到各国文化:“人的社会发展,是通过认识不同文明,才建立起来的。认识新东西,思维才更敏锐。放空自己之后,才能得到最好的体验。”

沈伟说起该剧,就想起了年,他在美国推出的代表作《声希》(《Folding》):“我把八大山人的画叠在莫奈的印象派之上,是为了显示出天幕的立体与层次,且折射出老子‘大音希声’的意境——中国传统画追求意境美这个意识本来就很当代了。”

大音希声,以少胜多,东西汇融的美,也会呈现在《诗忆东坡》之中。

“我希望我传递的主题,能准确地、纯粹地让观众感受到,所以我参与了每一个环节,确保精准。我也希望大家看到的是年的东坡,而不是年前的东坡。”

新演艺工作室

作者:朱光

编辑:小开

图片:《诗忆东坡》剧照/主办方供图

?新民晚报文化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