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缦古琴魏老师表示,自己的理想就是让所有琴友带着琴走遍天下。鑫缦古琴致力于传播古琴文化,打造出古琴可以流传后世的古琴,让古琴文化走向世界,也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传向全世界。
古琴出现的时间很早,那时的人们是将古琴放在何处弹奏的呢?古人弹琴有“不坐不弹”的说法,所以常席地而坐,将古琴置于双膝之上,面对高山流水,抚琴高歌。虽洒脱自然,却少了一份稳重大气。
及至宋朝,人们由席地而坐转为垂足高坐,这时,琴桌出现了。
所谓“心正则琴声正,心远则琴意远”,琴桌的出现,让人得以端坐,让琴有了凭靠,架构了琴与人之间的桥梁,抚琴之雅,就有了最后一块拼图。
琴桌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者是为弹琴而设之桌,一者则为陈列瑶琴之桌。
赵希鹄在《洞天清录集·古琴辨》中说:“琴桌须作维摩样,庶案脚不得人膝。连面高二尺八寸,可入膝于案下,而身向前。宜石面为第一,次用坚脚木厚为面,再三加灰漆,亦令厚,四脚令壮。更平不假拈板,则与石面无异。永洲石案面固佳,然太薄,必须厚一寸半许乃佳。
若用木面,须二寸以上,若得大柏、大枣木,不用鳔合,以漆合之,尤妙。”
在图画方面,北宋佚名《听琴图》、宋佚名《高士图》、宋佚名《深堂读书图》、南宋《松阴鸣琴图》、南宋佚名《荷亭对弈图》等宋画中对琴桌都有着细致的描绘。其中《听琴图》大约是名气最大的。这幅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相传为宋徽宗赵佶所画的图轴(诸多前辈专家考证认为此图当为北宋画院画家作品,并非赵佶亲笔,铁衣深以为然),成为北宋琴桌影象最鲜活的证据。
《听琴图》中,“赵佶”所用的琴桌整体上精雅凝练,瘦硬劲挺,比例匀称,结构合理,具有浓厚的宋代文人气息和高妙的工艺技巧。此桌四腿细劲,牙头细致,前后腿的两侧之间分别装有双细枨。桌面下似有闷户橱,大概是起共鸣箱之用。
在古时,每一张琴桌,都是配合主人所用之琴的音色外形单独制成,其用料,制式,大小俱有所区别。谈及琴桌本身,制造精美,拙朴厚重,造型富有精神,亦是文化与艺术的载体。
可以说琴桌是为琴而生,古琴的意象也因为琴桌而变得更加完整优美。唐孟浩然曾言“知音世所稀”,人是如此,器物又何尝不是,从这个角度而言,古琴在历史的更迭中能得以遇见琴桌,也算是觅得知音。
那么学琴者应该如何选择一张适合自己的琴桌呢?专用琴桌与普通桌子的规格不同,比普通桌子短小,也相对较低,更便于琴家的弹奏。一般的琴桌长约在—公分左右,宽约40公分左右,高约70—72公分左右。另外,也有长过琴体,琴头处开槽(放置琴轸用)的大号琴桌。如果没有专用琴桌,也可以用较低的普通桌子。若无较低的普通桌子,常用的写字台等也可以使用,但要将座位垫高,以免弹奏不便。
古琴是扬州的城市文化名片之一。扬州自古就有制琴传统,37岁的魏威老师制作出来的古琴形神兼具,音质古朴,音色清纯。制琴之余,魏老师致力于古琴艺术的更多科普,他希望用这一份坚守,让更多的人认识古琴,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和音乐,并将这种技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