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被誉为哲学性的艺术或艺术性的哲学,位列“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古代文人的必修之器。古琴也是儒学重要的六艺之一,《诗经》中就记载着“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等优美句。历史上著名的琴家有孔子、蔡邕、蔡文姬、嵇康、李白等等。
古琴本身也充满着传奇的象征色彩。比如,它的长度为三尺六寸五分,代表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琴面为弧形,代表着天,琴底为平,象征着地,为“天圆地方”之说。古琴有十三个徽,代表着一年有十二个月及闰月。古琴最初有五根弦,象征着金、木、水、火、土,并与《易经》学说相关联,有自身完备的理论体系。后来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为了增加士气,又加弦一根,是为武弦。所以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历代传承下来的古琴谱开篇均言伏羲始制琴,由此有着古琴发源于甘肃的说法。甘肃有着丰富的琴学史料,重量级历史人物众多,天水、靖远两地均有延续三百年以上的琴学传承体系,古代流传下来的三千多首琴曲中,由甘肃籍琴人创作整理以及描绘甘肃风物的曲目有几百首之多。靖远民间珍藏有宋、元、明、清等各个朝代制作的良琴,以及极为少见的古指法乐谱和琴乐手抄本。此外,还存留有文字记载的历代靖远本籍或客籍名士创作的反映古琴音乐艺术活动的诗、词、赋等。可见古琴艺术在靖远的产生,从宋代就已经开始。
清末之际,古琴艺术在甘肃的发展日渐衰落,呈现后继乏人的态势,能琴者寥寥可数。在这种境遇下,靖远县的文人们则琴文并重,在甘肃乃至全国古琴艺术领域独树一帜,为承传古琴艺术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推动了古琴艺术的发扬光大。靖远人张云锦、范振绪等名家身体力行,极力弘扬古琴艺术,提倡地方琴学不辍,从而使靖远的古琴音乐绵绵不绝。张云锦不仅擅长于弹奏古琴音乐,而且还亲自制作古琴乐器,时称“斫琴老手”,并且著有《琴品》二十四章。
晚年移居靖远的榆中青城人孝廉方正刘觐丹,曾保存有瑶琴五张,皆为宋、元朝代所制,其中名为“石麟”的宋代古琴,精工雅致,被看作是佳品。并且存有名砚十方,故而将其寓所名为“五琴十砚斋”。刘觐丹每日读谱操琴,习之不倦,将自己珍藏的《五知斋琴谱》、《自远堂琴谱》视为至宝,遇有危难,便让儿媳将其缝于棉袍之中,随身携带,不离左右。
民国年间,靖远人杨绍周因经商长期泛舟津闽等地,曾以琴会友,享有美誉。闲暇之际,时常读《易》弹琴,最为喜弹《梧桐一叶秋》琴曲。他珍藏的元代斫琴名家朱致远所制“仲尼”式古琴,琴腹内题有上款“大元甲申获古晾材”、下款“赤城朱致远制”两行楷书字。此琴通体“蛇腹断”,音韵超绝,堪称稀世珍品。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飞机将地形相似的靖远误作兰州,数次飞临上空投下炸弹,杨绍周在随县城居民躲藏日军空袭之际,仍不忘携琴在手,紧急关头以身护琴,真可谓视琴如命。
自年开始,杨绍周、张慎微、张尚瀛、党世才等人组织成了“靖远县古琴研究小组”,开展艺术交流活动。当时,身为甘肃省文史馆员的张尚瀛负责汇集琴学材料,组织新闻报道,对外宣传琴人,使外界对靖远的琴学艺术以及相关活动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在整个甘肃,以擅长打谱弹奏的古琴演奏艺术传承人党世才,与擅长古琴词曲绘画的天水人周兆颐成为古琴界的代表人物。党世才在靖远长期举办古琴艺术培训班,注重发现和培养青少年古琴演奏人才,使得古琴艺术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投稿邮箱:
qq.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