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位列四艺“琴棋书画”之首,是古代文人墨客最推崇的高雅乐器;清华简记载的“周公琴舞”、《列子汤问》记载的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和《史记》记载的孔子学琴都证明了古琴极为悠久的历史。而除了清华简以外,清华人与古琴还有很深的缘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古琴,走近清华人与古琴的缘分,看看古琴对他们来说有着怎样的意义。
陈璨老师古琴独奏《广陵散》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宣布,中国古琴被选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上的清华琴人
李济(-)
湖北钟祥人。中国现代考古学家。年考入留美预科学校清华学堂,年官费留美,年于麻州克拉克大学获社会学硕士学位,后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年,29岁的李济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人类学讲师,与著名的四大导师同执教鞭。
幼年师从黄勉之学习古琴,直至游学美国。归国后,又跟随黄勉之的弟子杨时百学琴,并助其刊印《琴学丛书》。赵元任一度想跟随李济学琴。李济所学曲目有《归去来辞》《渔歌》等,并撰有论文《幽兰》,发表于清华学报。
他的琴缘
衡阳刘蕙农先生曾听过此曲的全奏,有一段很美的文字形容它,他说:离披错糅,幽卉仓莽,翁如释如,靡猗条昶,霜雪霰零,荞麦青青,刁调如风之冷,緜芊如春之荣,清閟如谷音,繁脆如风琴,是为幽兰之声……
我个人始终没有听过幽兰的全曲,所以这曲子前后的节奏到底如何,我的心中没有一个完全的印象,但是时百先生的律吕,蕙农先生的耳朵,都是北京琴界有数的,根据他们两人的品评,我们可以断定幽兰这一曲必是一种特趣。
——李济《幽兰》
韩廷瑶(-)
九嶷派传人,北京人。在清华大学就读期间师从九嶷古琴名家关仲航先生,后又参学川派古琴名家顾梅羹先生,并经著名琴家管平湖、吴景略、陈长林等指点,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近年来打谱发掘整理古曲《列子御风》《沧海龙吟》《欸乃》《高山》诸曲。曾多次受邀参加国内重要古琴学术会议和演奏会。在郑州、开封等地收徒授琴,弘扬九嶷传统古琴流派。
他的琴缘
建国初期,全国的古琴从业人员仅余人,现在古琴在全国发展非常迅速。
继承发扬老的传统技艺,更重要的是不能故步自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韩廷瑶
古琴演奏及古琴作品赏析课
自年开始开设。课程既讲授古琴基础知识,又通过指导学生熟练掌握左右手基本指法,带领学生达到演奏《秋风词》等琴曲的水平。同时,通过剖析作品背景、音乐结构、曲用技巧等方面,从专业角度系统讲授赏析古琴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据学校课程安排,将于明年春季学期开设古琴演奏提高班,主要针对有一定古琴演奏基础的古琴爱好者。课程将教授传统经典琴曲和移植改编曲目,并帮助他们进一步提升演奏技术。
授课教师陈璨
青年古琴演奏家,现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理事,国际古琴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现代音乐学院古琴教师。自小学六年级起师从古琴泰斗李祥霆教授学习古琴,年硕士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古琴专业。年秋季学期的“鸿雁”计划中,陈璨也将负责古琴基础班的教学。
学一个像古琴这样比较冷门的乐器,它的优势是更能彰显自己与众不同的魅力。但恰恰因为它小众,也会面临着一种曲高和寡的情况。比如陈璨老师偶尔会遇到,有人在看演奏时对她说:“啊你这个古筝弹得真是太好了。”
在清华教授古琴,老师的初衷就是想让未来的国家栋梁能够首先认识、接受并喜爱古琴。在授课中,老师也对学生们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们对古琴的喜爱超过预期,学习琴曲时也有很强的接受能力,并能生发出自己独特的学琴体悟。有的学员因为学习古琴而接受新华社的采访,清华人的演奏在诠释“中国民乐绽放世界魅力”。
她的琴缘
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再加上多年的学习,使得古琴已经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古琴的声音非常有魅力,古朴悠远,又不失灵动,音乐表现力也非常丰富。
我从九岁开始学琴至今,一直受恩师李祥霆教授的悉心指导,所以我始终觉得有责任、有义务把这份非常优秀的传统艺术以正确的方式传承下来。
——陈璨
清华古琴社
清华大学学生古琴社,成立于7年,开创已逾十载,琴社宗旨“以琴会友,以友辅仁”。
古琴社的日常活动包括:由任静老师和助教李可老师教授的不同级别的琴课;老学员指导新学员的雅集;预计每学期一次的公开演出;不定期的古琴知识讲座……旨在探索古琴艺术,弘扬古琴文化,为同学们了解古琴文化、欣赏古琴艺术提供平台。
社长贝承熙
初中时开始学习古琴,曾跟随戴树红老师学琴。大一就加入了古琴社,自大四开始担任社长。
贝承熙认为古琴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音色的厚重程度比其他乐器强很多。虽然一开始听着好像没有那么繁复,没有古筝那么广的音区与清脆,但是仔细听听觉得它独特的韵味也很吸引人。
他的琴缘
首先,在现传的乐器中,古琴是最有文化底蕴的乐器之一。不论在周文化中,还是在儒家文化中,古琴都是一个值得你去研究、去体会、去钻研的一个乐器。
其次,我们现在学习古琴,除了传承文化之外,也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修身养性的方式,可以提升自己的情操。
——贝承熙
核心成员刘育希
高三后开始学习古琴,大一就加入了古琴社。
刘育希觉得自己和古琴这个乐器比较有缘,因为它的音色独特,声音特别入耳。在学习中,她发现古琴拥有比较高的自由度,每一首曲子都有不同的演绎方式。再加上非常广的音域,她感到这个乐器还有很多的潜能,等待我们开发。
她的琴缘
作为一个清华的学生来说,在一整天的课业之后,特别是夜晚时,能够把琴悄悄地摸出来,弹上那么几曲,会放松自己的身心,并且也不会对周围的同学造成过多的打扰。这点我觉得是挺好的。
——刘育希
指导老师任静
古琴演奏家,师承虞山吴派吴文光教授和闽派陈长林先生。中国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和中国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特聘教师,中国昆曲古琴研究会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理事。自8年至今,一直担任清华古琴社专业指导老师。
在二十来年前,任静老师学习古琴的时候,很多人都不认识古琴,将它称为“小古筝”。而最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复兴,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古琴、喜欢上古琴了。以前人们将古琴和古筝混为一谈的现象在逐渐减少。
任静老师认为,古琴与其他乐器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音色与韵味,这也是古琴吸引她学习二十多年的原因。另外,古琴入门容易,可是越学到后面越难。因为中国的传统艺术都讲究意境,而意境的表达是难以言说的。
在古琴社教学的这十多年中,任静老师有很多个印象深刻的学生,他们从初级琴课学到高级琴课,并仍继续坚持着古琴的学习和演奏。
她的琴缘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总结了四句话,这也成为了我的座右铭:持恒久念,灭傲慢心,穷想象力,唯际遇任。
希望喜欢古琴的同学们都能先有一个持久的恒念,这样才能深入到这门艺术中,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
——任静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琴的泛音如天籁,按音如人语,散音则同大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琴音穿梭其间,留下了一首首别有韵味的琴曲、一个个文人与古琴的逸事供后世的我们欣赏和回味。
在清华园里,古琴的悠扬乐声也在持续响起。对每一位古琴传承者来说,琴曲是一种“特趣”,练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而传承乃至创新古琴艺术则是每一位琴人背负在肩上的责任。
图片及古琴、琴人简介来自网络
原标题:《清华琴缘:园子里的古琴传承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