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弹拨类乐器,也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距今已有多年历史。古琴艺术是本市河东区的市级非遗项目,该项目非遗传承人、天津音乐学院教授、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凤云,在中国古琴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李凤云说:“作为非遗传承人,在古琴充满热度的时候,我们要让古琴有深度。”
古琴琴谱有其独特的书写方式,外人难以看懂,被称为“乐谱上的天书”。李凤云说:“古琴的核心技术或者说特殊性在于乐谱,它是汉字减划后再组合所形成的谱子,包含了音的位置、左右手指法及音色,称为‘减字谱’。学琴的人,学了指法,知道手指的位置还不行,还要知道长短音高,还需要把暗含在减字谱中的节奏、情绪等元素呈现出来,这就需要有一定演奏能力和研究能力的人进行打谱。”
作为广陵派古琴演奏家,李凤云经过多年刻苦钻研,掌握了高难度的古琴演奏技巧并应用于教学。她还掌握了古琴“减字谱”的奥秘——经过大量阅读、分析、研究古谱,掌握了不同时期琴谱指法谱字的共同规律和特殊性,把纸上静止的古谱,谱成可以弹奏、歌唱的琴谱和琴歌。用减字谱与五线谱、减字谱与简谱对照的双行书写形式,使古谱得以顺利解读,演奏出旋律。她的研究成果《东皋琴谱研究打谱》《琴学法谱》包含了百余首琴歌,还有打谱的《梅梢月》《颐真》等,对继承古琴艺术起到了重要作用。
40年来,李凤云把自己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古琴技艺研究、教学和传承上。在教学上,李凤云坚持在“守正”的基础上全面学习的教学理念,她说:“我特别提倡‘保鲜传承’,我的老师张子谦怎么教我,我就怎么教我的学生。在古琴的传承上,我愿意做普及性的工作,把古琴演奏的核心技术简化成简谱写在《古琴三十课》的教材里,让古琴爱好者能看得懂、照着学。”
多年潜心研究和教学,李凤云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学生。此外,由李凤云创建的古琴艺术音乐会品牌“太古遗音今有传人”“古琴古诗汇今曲”等,还免费邀请市民走进音乐殿堂欣赏古琴艺术,扩大非遗的社会影响力。她还积极参与“非遗进校园”活动,向青年群体介绍古琴艺术,“这是我作为非遗传承人的责任和担当。随着不断深入学习,我越来越感觉到古琴艺术的博大精深。传承和弘扬如此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一生的夙愿!”
图为李凤云(左三)为学生展示古琴演奏技艺。
(据5月31日今晚报记者刘桂芳文并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8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