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古琴 >> 古琴优势 >> 正文 >> 正文

幽篁里的琴声传故宫探访非遗传承人杨致俭的

来源:古琴 时间:2024/12/4

「本文来源:新民晚报」

非遗传承人杨致俭弹奏古琴新民晚报记者王凯摄下同

在淮海中路的十年,非遗传承人杨致俭于闹市开设着自己的古琴工作室幽篁里,让众多古琴爱好者心中有了坐标。如今,幽篁里搬到了浦东唐镇,杨致俭也成了故宫学校的客座教授,在京沪两地奔波,古琴文化的传播也在更多的维度上进行着。

多平方米的古琴工作室,入口处挂了多项古琴制作专利,杨致俭大学学的是建筑学,擅长运用科学量化的方法看待中国传统工艺。工作室的运营者是杨致俭的妻子曹怡玲,她说起了这面专利墙的由来。多年前,曹怡玲参观施坦威钢琴门店时,面对昂贵的钢琴价签,店员向她解释施坦威拥有的多项专利,一架好的钢琴,离不开艺术家的成就,更离不开技术的与时俱进。

这也促使杨致俭产生为古琴制作制定标准的念头。在即将出版的《中国古琴传统制作艺术》一书中,杨致俭将年来唐代传承至今的古琴制作工艺分拆为多道工序,每个工序均用“5步法”阐述,即:古代典籍的论述、工艺详细说明、故宫传世古琴文物参考图、制作方法和图纸数据,以及验收方法和辅助工具。这本书用10万多字、多张图片,讲述如何运用传统工艺制作一张真正的古琴。

展厅一角

对古琴的制作有所好奇,市民还可以走进幽篁里,亲眼目睹一群资深工匠在一个个工作间里打磨、上漆、阴干、刻字。幽篁里不再靠近地铁,二楼的教室每年仍要接待多名学员学习古琴。

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杨致俭渐渐将传播的平台转移到了线上。学习强国、喜马拉雅、哔哩哔哩等平台都能见到他讲古琴的身影,学习强国上单个视频播放量超过百万,总播放量超千万。

幽篁里则成了绝佳的社区图书馆,即便是工作日的白天,也一直有附近的居民前来阅读。若是恰好翻阅到《紫禁城》期刊和《故宫学刊》,那么一定要到隔壁的展厅内看一看。展示的四把名琴来自故宫藏品的复制件,四壁涂刷成故宫代表性的朱红色,走进来,仿佛置身故宫看展。

古琴展示

在故宫的日子里,杨致俭除了教学工作,还对明代早期古琴曲《秋鸿》图谱册进行深入研究,在两年里完成故宫版本琴谱文物的分册顺序、段落勘误和矫正等工作,并出版10万字《故宫秋鸿研究》书籍。作为古琴演奏家,杨致俭最终完成了36段全本《秋鸿》琴曲的“打谱”工作,让与紫禁城同龄的年前明代文物琴谱复活起来。

所谓“打谱”,即根据古琴曲原意,结合古谱纪录的指法和音高,由打谱者进行二度创作,重新组织节拍、勾勒音乐情绪,让已经绝响的古谱焕发新的生命。为更好地传播故宫古琴艺术,杨致俭还运用数字化技术让故宫《秋鸿》古琴图谱册中的配图活起来。明年,杨致俭将带着这段28分钟多的《秋鸿》琴歌走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让文物从纸面构成符合现代审美的综合剧场艺术。(新民晚报记者赵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82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