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琴,名称七弦,曾以会友,曾以抒情,曾以扬志,曾以神游顿悟之境,于漫漫三千年岁月里,于宫、商、角、徵、羽之间,挑动人间之悲欢离合、宙宇之山河风云。
或在清雅的书斋之内,心明致远,或在高山流水之中,歌怀咏志……古人之琴,可道尽种种人世,时至今日,余音犹然不绝于耳,唯独缺了曲中人。
时代变幻,城市喧嚣,拨动三千多年的琴弦,可否穿透滚滚硝烟,遇上那听琴的人。
以琴寻友,便知谁是曲中人
古琴,或许是来自天宫的乐曲,因此其诞生于世,传说源于文明之初、帝王伏羲虞舜之手,伏羲所制之琴,仅有一弦,长七尺二寸;虞舜所制之琴为五弦,以歌南风;后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增一弦,此后皆以七弦流传于后世。
古琴最早的身影,始见于《诗经》,正是那句被人们耳熟能详之诗歌: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及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古琴音韵旷远而沉静、低缓且朴实,却能传达语言难以表述的细腻状态,描绘千百种情怀,抒发古人心灵的声音。
致乐以治心,乐则安,安则久。古人爱古琴,因其古朴旷远之音还可用于修身悟道,引领人抵达幽宁风雅之境,为此孔子亦犹爱古琴,可以琴弹唱诗经三百首,且向师襄讨教琴艺,如痴如醉。
周朝时期,古琴被运用于郊庙祭祀,幽远厚实的音色,用于祭祀事宜再好不过,总能通达到心想之景,沉稳却渲染力极强。
也可用于朝会、典礼等场合,其舒缓朴实的风格,可上大雅之堂,陶冶着古人的情怀,给予古人一份舒畅的仪式感。
古琴亦被民间所喜爱,于茶余饭后抚上一曲,或烛光月色之中拨动琴弦,在那没有霓虹灯的时代,兴许还有不少听曲之人。
古琴,代表着古人审美的胸怀、志气的高远,能够在琴音的交流下,互通心意,共抒志趣,故古人常言道:知音难觅。最为人所熟悉的莫过于伯牙与子期:
伯牙善琴,子期善听琴,且能领会伯牙琴中之意,一次伯牙抚琴,心中意想自己正置身于登高山之中、流水之境,子期听出了伯牙心中的高山流水,每每伯牙抚琴,子期皆能听出伯牙心中所想,是为知音。以至于子期因病亡故,伯牙自万分悲痛之中认定知音难觅,便破琴绝弦,且终生不再弹琴了。
古琴,能使人心意相通,神志交汇,古人只需以琴寻友,便知谁是曲中人。
落于古琴上的风和雨
传说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行,世上的声响有五音。自远古时期便为华夏民族所有,再经历史的雕琢,早已圆融于我国文明之中。
撇开古琴神秘的传说仔细追究起来,它自西周时期也已出现。而我国最早被记载的琴人名为钟仪,属春秋时楚国人,其家族世代皆是宫廷琴师,据据《左传》记载:公元前年,钟仪曾被楚国献给郑国做俘虏,两年后被前来军中视察的晋候发现,钟仪自称为伶人,晋候故给予他一张古琴,命他为自己演奏,岂料钟仪所演奏曲调皆为南方楚调。晋候感于终于不忘故土,将钟仪送回楚国,且促进了晋楚两国相交好,因此得来成语——楚囚对泣。
从楚囚对泣中可知,春秋时期的古琴已拥有地域之别,可知善于听琴之人心思较为细腻,古琴作为古人最喜爱的拨弦乐器,同时熏陶着古人的心性智慧。
钟仪之后,相继涌现大批琴人,其中有宫廷琴家师涓、师襄等;伯牙、雍门周则属于民间琴家。
到了汉代,古琴因乐府得以进一步管理而随之发展,汉人琴艺亦随之越发精湛,其中的司马相如便是其中一位著名琴师。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之间的姻缘,正是因古琴而起,虽其中少不了司马相如的心机计算,却也凭借一首《凤求凰》,赢得卓家千金一片芳心。
此时的古琴,已可用于传递无法言喻的情感,于常年身处于深闺之中的女子而言,更多了一种含蓄地倾诉方式,而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的倾诉,无疑情意绵绵、深情款款,却也在司马相如的阴谋之中,成就了一段佳话。
汉代还有琴家嵇康,创有琴曲《广陵散》,寄托于曲中愤慨不屈的浩然之气,作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一直流传至今,其中情绪,隔着悠久的时光,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嵇康当时的激昂之志。
南北朝时期,因文人郁郁不得志,愤世嫉俗之余,只能以琴书自寻欢乐,使之古琴成为文人惆怅之时的慰籍与陪伴。此时的乐谱不再通过师徒之间口传心授,拥有了文字谱。
隋唐时期的古琴有清冷,被燕乐歌舞夺取了风采,不过减字谱(由文字谱简化而来)的乐谱记载法渐渐成熟,且在璀璨的唐诗中能觅见它的身影,如诗佛王维曾这般借古琴抒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此时的古琴,可带领文人雅士进入大雅之境,在李白、白居易、刘长卿的描绘下,更添韵味。
转至宋朝,这个朝代的帝王多喜爱古琴,尤其在重文抑武的政策下,对文雅的物件偏爱,甚至无不以能琴为荣,古琴站在了艺术文化的顶峰,使之相关流派出现,为其进行更好的传承。
明清时期,满人对于汉人文化一向欣赏热衷,帝王好琴,流派丰富,这是古琴最后的一程灿烂,明清之后,许多传统文化艺术凋零,千古大雅之音的古琴,亦不能幸免。
琴与持琴人的尘世之缘
古琴与持琴人,在千万姿态的指尖,自千回百转的心上,于天然的境界之间,默然相通,却在不同的持琴人之间,有着不一样的对话风格。
譬如,南宋末年以《十八》著称的浙派,明末拥有淡远广和之风的虞山派,明末清初拥有端庄超然之风的金陵派,及清代拥有悠远中正、跌宕自由广陵派。
而一张上好的古琴,如同一把锋利的宝剑,上等的宝马,千古难得,可遇不可求,如琴家遇知音,好琴亦需要机缘。古有四大最著名之琴,每一张琴的背后,皆承载有持琴人的故事。
周代号钟,曾被伯牙所弹奏,后传入齐桓公手中,曾与部下以牛角吹奏,抚号钟为呼应,却闻号钟奏出凄切之音,令在旁侍者皆泪流不能自己。
此琴犹如号角长鸣,钟声激荡,琴音宏亮,传闻为齐桓公一次巡行,路过一村庄时曾遇一乞儿,怀抱紧护一好琴沿村乞讨,后齐桓公赐孩子名为号钟,并命乐师教孩子琴艺。数年后齐桓公出征,号钟为之弹琴,其琴声切切,使得将士斗志昂扬,势如破竹,大胜利而归,号钟因此得名。
春秋绕梁,为华元人献予楚庄王之礼,传闻楚庄王曾因痴迷于绕梁,7日不理朝政,后在王妃樊姬的劝说下,不得不忍痛命人将琴捶了个数段……
绕梁正如其名,弹奏之,其美妙之琴音可绕梁三日,该是何等醉人,又曾被多少人梦寐以求,最终不知是它误了君王,还是它被君王所误,它的绝响,令人叹惋。
汉绿绮,琴体为黑色,隐隐散发幽绿,如有千年古木之绿色藤蔓缠绕而成,为司马相如之琴,其家徒四壁,唯有一张绿绮最为贵重,司马相如是才子,可以精湛之琴艺,配绿绮之绝妙乐音。
东汉焦尾,此琴为蔡文姬之父蔡邕所有,蔡邕博学多才,精通音律,焦尾琴为他在烈火之中抢救所得,因其尾部被烧焦,故名焦尾,不过焦尾之音依然妙音悦耳,名传四海。
古人对于古琴,拥有深刻的情怀,精致的追求,超脱的格局赋予,自琴面、琴弦、到琴音,再到琴境,皆有一番讲究,我国道家与古琴亦有密切关联,道教赋予了古琴自然、逍遥、超脱世俗的精神,其所追求的大音希声,正是琴道合一之境。
一张古琴,一把好木,七根琴弦,于十指之间,为华夏民族激荡着历朝历代的风雨,倾诉着世间游客的故事,承载着壮志凌云的胸怀。
切勿将幽宁古朴雅致之古琴,误认作古筝,古筝虽不失一身风雅秀气,却在其优美的音色,丰富的演奏技巧之下,偏向莺莺燕燕之气,不似古琴怀抱宇宙自然,如天工所成,虽能吟咏千种情怀,却无丝毫风尘杂质,其音色深沉,余音悠远,实则与古筝有天壤之别。
古琴自清朝之后,渐渐没入拥挤人间,鲜少有持琴之人,在那七弦之上,拨动三千多年的旷古之音。
如今,它连流行音乐都比不过,在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单中,冷冷清清。
或许这才是它最好的归宿,至少那一身大雅古朴之气,在历史的画卷中,如皓月长存。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