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大庆图书馆展厅,48床古琴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
一位来自上海的观展者感叹:“大庆真是个有文化的城市,我在上海也没看到这样的古琴展。”
一名北京的参观者对主办者刘文涛说:“你应该去北京办展会,传统文化不应该只属于大庆,更应该属于全国。”
古琴,在古代被称为琴、瑶琴、玉琴、七弦琴,近代为与西方乐器区分,在名字前面加上一个“古”字,称作古琴。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琴棋书画,古琴位居首位。可见,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了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名列其中。
由大庆市图书馆主办、大庆市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会、大庆市古琴演奏与斫制研究会共同举办的“汉风琴韵·匠心传承”古琴作品展,在全省尚属首次。
迷琴30年
让城市文化更丰富
初见刘文涛,记者怎么也无法将他与古琴联系到一起。印象中,执迷古琴者,一定儒雅清瘦、仙风道骨。
可眼前的刘文涛,身材魁梧,不善言谈,看到记者的到来,说了“欢迎”二字之后,便是搓着一双大手,憨憨地笑着。
但谈起古琴,刘文涛却敛起笑容,从容不迫,如数家珍。
“这是仲尼琴、这是伏羲琴、这是神农琴……”每一床琴,在刘文涛的讲解下,仿佛都被赋予了生命,传出“善哉乎古琴,汤汤乎若流水”的雅乐。
从古琴文化,到伯牙子期;从历史演变,到文化传承。刘文涛对古琴的理解和诠释,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刘文涛16岁学琴,24岁开始斫琴,接触古琴到现在已近30年。
他不仅是古琴演奏家、斫琴师,还担任大庆市古琴演奏与斫制研究会会长,
他告诉记者:“近30年来,我全身心投入古琴演奏和古琴斫制,为的就是弘扬传承古琴文化。我要把古琴文化在我们油城传承弘扬下去,为油城添彩,让大庆城市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展会当晚
一束鲜花摆到恩师墓前
年夏,一个皮肤黝黑,说话憨声憨气的小伙子走进了齐齐哈尔龙江歌舞团。一进歌舞团的大门,就要见团长孙德海,说自己是拜师学艺的。这位小伙子就是刘文涛。
或许是心有灵犀,或许是注定的缘分,孙德海很快和他见了面。通过交谈,孙团长发现,这个小伙子有学习古琴的天赋,便收他为徒。
说起孙德海,可是不一般。孙氏家族是乐器演奏世家,在吉林省梨树地区提起孙家班,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孙德海继承了祖传的乐器衣钵,后迁入黑龙江,在大庆居住。是我省著名的乐器演奏家、发明家,尤其在古琴、古筝、管、唢呐等方面,有着独到的造诣。
拜师孙德海后,刘文涛正式走上了学习古琴之路。
从抹、挑、勾、剔,到吟、猱、绰、注的指法,再到《高山流水》《平沙落雁》等曲目,刘文涛不负师望,弹得超凡脱俗,得到恩师的首肯,经常带着他参加各种演出。
刘文涛对恩师既敬又怕,敬的是恩师的德和艺,怕的是恩师的威和严。
一次,刘文涛在练习古曲《凤求凰》时,有一个音他认为不重要,可有可无,便经常采取偷懒的办法,一带而过。
很快,他的小聪明被恩师发现,严厉地呵斥了他。
孙德海告诉他,乐曲中的音符就是演员的台词,每个音都代表一个字甚至一句话,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怎么能随意含糊呢?
待他琴艺小有所成,恩师孙德海又开始教授他斫琴技艺。所谓斫琴,就是老百姓口中制造琴的意思,“斫”是按照制琴的工艺,需要刀劈斧砍的工序,故称斫琴。
在制造第一把古琴时,刘文涛经常把手弄伤,疼得他直掉眼泪。
但他不敢放弃。因为,恩师告诫他,古琴技艺不仅是个人的一技之长,更是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要他一定把这国宝级的古文化传承发扬下去。
刘文涛记住了恩师的话。
这次举办琴展,也是恩师多年的夙愿。遗憾的是,恩师再也看不到刘文涛的古琴作品,再也听不到他的演奏了。
在“汉风琴韵”古琴展开展的当天晚上,刘文涛特意来到恩师的墓地,不禁潸然泪下。
他在墓前庄重地摆上一束鲜花,告诉恩师,自己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古琴艺术正在油城发扬光大……
为斫古琴
寻佳木踏遍大江南北
弹奏古琴,泛音空灵清越,散音松沉旷远。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更有着淡远清幽的审美,所以要制造一床古琴,首先对材质有着极高的要求。
斫一床好琴,需要年以上的老木材,再经过几年的干燥、定型,最后经过斫、磨、漆等多道工艺才能制成。这样,手工斫一床好琴,至少要2至5年的时间甚至更久。
为寻找斫琴原材料,刘文涛走遍了大江南北,很多朋友也都帮他留意哪有老木料。
一次,一个朋友告诉他,在巫山县有一处几百年的老房子要拆,拆下的房梁要当柴火烧掉。
刘文涛马不停蹄赶到,跟当地人谈起了买木料的事。
若是当柴火烧火并不值钱,但实在的刘文涛告诉当地人,他买木料是为了制造古琴。当地人坐地起价,本来几百块钱就能买下来的木材,涨了近百倍。
但刘文涛还是妥协了。他告诉记者,看上眼的木料就如同一见钟情的恋人,看到的第一眼就决定,是它了,再也不分开。
还有一次,他到牡丹江林区寻觅木材,在朋友的帮助下,发现了两块松油木,当地人叫做明子,是引火做饭之物。可在刘文涛的眼里,却是宝贝。
他用两个麻袋将松油木装起来,坐汽车倒火车,一路颠簸,扛回了大庆。
回来后他没敢贸然行事,这块被他称为“北沉香”的松油木在他家静静地躺了4年。
后来,当这块松油木变成一床古琴时,刘文涛长跪不起,心中默默地告诉恩师,他完成了他老人家的遗愿。
目前,这把古琴是刘文涛的镇店之宝。
经过20年的筹划和准备,如今48床古琴形态各异。每床古琴都有其独特的故事。
一名参观古琴展的小朋友对妈妈说:“我看到真的古琴了,以前都是在电视和书本上看过的。”
这句话,留给刘文涛深刻印象,他觉得,自己至少让大庆的下一代懂得了什么是古琴,什么是古琴文化和传统文化。
刘文涛告诉记者,通过这次古琴展,他发现,古琴艺术在大庆很有市场,尤其看到孩子们那纯净好奇的眼神,他觉得,古琴文化大有传承和发展的希望。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