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斗小课堂
1.为什么“琴瑟和鸣”被用来形容夫妻感情好?与这两种乐器有什么关系?
2.古筝和古琴都是典型的古代乐器,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3.古文中常常出现“丝竹”二字,“丝竹”到底是什么呢?
4.唐代诗人李贺曾在《李凭箜篌引》中对箜篌的音色给予极高的评价,你了解这种乐器吗?
5.琵琶是一种怎样的乐器?一般弹奏于什么场合?
为什么“琴瑟和鸣”被用来形容夫妻感情好?与这两种乐器有什么关系?
“琴瑟和鸣”这个成语涉及琴和瑟两种乐器。传说这两种乐器都是由上古时期的伏羲发明的,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琴瑟合奏的记载也早已有之。其中最著名的是《诗经·关雎(jū)》中的那句“窈窕(yǎotiǎo)淑女,琴瑟友之”,《诗经·郑风·女曰鸡鸣》中也有“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样的诗句。因此,尽管古时琴瑟合奏只是一种常见的演奏搭配,但因其往往出现在表达爱情的诗歌中,便经常被人们用来代指夫妻之间的幸福生活,“琴瑟和鸣”“琴瑟之好”之类的词都是对夫妻感情良好的形容。
那么,琴和瑟究竟是怎样的乐器呢?
说起来,这两种乐器都是由木制琴体及丝质或钢质琴弦所组成的弹拨乐器,依靠手指弹拨不同粗细的弦来发出不同音高的声音。在乐器形制上,这两件乐器古今有很大的不同。传说琴在创制之初是五条弦,周文王加了一条“文”弦,周武王加了一条“武”弦,由此成为了七弦琴。而瑟在创作之初则有多达五十条弦,因为声音太过悲伤,所以被一破为二,变成了二十五弦。但从出土实物来看,古代的琴既有五弦的,也有七弦甚至十弦的,而瑟则有二十三弦和二十五弦之分。而在现在的音乐演奏中,我们所能看到的琴和瑟,一般都是七弦琴和二十五弦瑟。
好了同学们,说完了“琴”和“瑟”,那八斗就要来考考你们啦,你们知道成语“琴瑟和鸣”背后的历史故事吗?欢迎同学们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说说你们的答案!
古筝和古琴都是典型的古代乐器,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从外观看上去,尽管古琴和古筝都是横卧式的弹拨乐器,但其实啊,它们可是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是弦数上的差别。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古琴一般有七条弦,所以又被称为七弦琴;而现代所见的古筝则是二十一条弦。其次,它们改变音高的原理不同。对于琴来说,除了七条弦本身的空弦音高外,每条弦都还可以通过左手按弦位置的左右移动,以改变有效弦长的方式来改变音高,由此产生丰富的音乐效果;而对于古筝来说,它的每条弦都有一根弦柱支撑着,因此弦与面板的距离较大,每条弦的音高不能被任意改变,只能通过左手向下按弦来对音高稍作调整。第三,从音色上说,古琴音量不大,但具有散音、按音、泛音等多种音色变化,其温润的效果,比较适合小规模的演奏;而古筝的音色响亮,更具有舞台表演的效果。
此外,两种乐器各自的历史渊源也差别甚大:古琴相传为上古时期的伏羲所创,在后世的流传中,往往带有较强的文人色彩,受到古代儒家和道家的一致推崇,留存至今的曲谱和论著众多,古琴名曲《广陵散》《平沙落雁》等都具有很强的文学意味;古筝则更接近于民间音乐,其形制也一直随着演奏的需要而不断调整,现代所见的二十一弦筝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制的,其历史不过短短数十年。我们现在听到的古筝名曲如《伊犁河畔》《渔舟唱晚》等也大多是共和国建立之后的作品。相对古琴曲而言,古筝曲具有更强烈的现代感,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好了同学们,关于古琴和古筝的区别,你们还知道什么其他的吗?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说说你们的答案!
古文中常常出现“丝竹”二字,“丝竹”到底是什么呢?
相信同学们都听过这几句诗,“无丝竹之乱耳”“终岁不闻丝竹声”“缓歌慢舞凝丝竹”,在这几句诗中不约而同地都出现了“丝竹”二字,那么,这“丝竹”到底是什么呢?
说起“丝竹”啊,我们要把这两个字拆开来讲,先说说“丝”,“丝”指的是用蚕丝为弦制成的乐器。在“丝竹”二字被广泛使用的早期中国,二胡这样的拉弦乐器尚未从西域引入,所以“丝”代指的其实是琴、瑟等弹拨乐器。用蚕丝为弦制作乐器是古人的一种发明,与西方早期音乐中用动物的肠线来制作琴弦相比,蚕丝制作的乐器更为温和持久。而相较于如今琴、筝等弹拨乐器所广泛使用的钢丝弦而言,以蚕丝为弦也具有特殊的温柔敦厚的美感。
“竹”是指用竹管制成的乐器,大致可以分为单管和多管两种。单管竹乐器如箫笛,是在吹奏孔之外,在竹管上另有一排调节音高的按孔,演奏时以手指按住不同的孔来控制乐曲中的音高变化。多管竹乐器如笙、竽,是将长短不同的竹管编排在一起,从而在演奏时获取不同的音高。
将“丝竹”合称用来代表音乐的起源很早,这或许是因为钟鼓等乐器过于大型,更适合正规典雅的场合,而丝竹这样的乐器形制相对较小,便于日常的歌舞娱乐,因此或许可以称之为古代的“轻音乐”。
古代“丝竹”和我们今天所说的“江南丝竹”则又略有不同。二胡这样的拉弦乐器在江南丝竹中已经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和琵琶、笛箫等乐器一起构成了江南丝竹的主流;而在同样可以被称为丝竹乐的广东音乐中,粤胡的地位也非常重要。因此,现在所谓的“丝竹”和古代的“丝竹”有很大不同。不过就其音乐本质而言,它们同样属于小型室内场合的“轻音乐”,体现了中国人的一种音乐追求,而未必适合于如今大规模的舞台演奏。
唐代诗人李贺曾在《李凭箜篌引》中对箜篌的音色给予极高的评价,你了解这种乐器吗?
箜篌(kōnghóu)有卧箜篌与竖箜篌之分。传说卧箜篌是汉武帝命人制作、运用于祭祀演奏雅乐的乐器,其形制接近于瑟,有七条弦,用拨子进行演奏。但是这种卧箜篌到了唐宋之后就逐渐失传,因此我们并不清楚汉代人所说的箜篌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乐器。
而竖箜篌则来源于西域,是少数民族所演奏的乐器。它与现在西方的竖琴有一定的渊源,演奏方法也与竖琴类似,都是竖抱于怀中,两手在弦的两侧交相弹拨而发出动人的乐声。但是这种竖箜篌到了明清之后也逐渐失传,好在从古代的各种绘画中我们能够看出竖箜篌的样子,可以将它重新复制出来,并用于演奏。
其实与古筝、琵琶相比,箜篌的文学色彩更为浓厚。或许是因为其音色的空灵,文学作品中出现箜篌时,往往会带有一丝远离人间的、凄美的色彩。比如在那首伤感的歌咏爱情的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就有“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诗句,而在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也出现了“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的诗句。这种感伤的情调往往使箜篌与凄美的女子形象联系在一起,而箜篌这种乐器,也逐渐成为了一种典型的文学象征,留存于古代诗人的诗句之中。
琵琶是一种怎样的乐器?一般弹奏于什么场合?
说起琵琶,同学们会想到些什么呢?八斗最想先到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过的那首流传千古的著名长诗——《琵琶行》。其实琵琶并不出自我们中国本土,而是古代西域少数民族在马上所演奏的乐器。它的名称来源于演奏的手法:向外弹弦的手法称为“批”,向内拨弦的手法称为“把”。
采用这种演奏手法的乐器其实有多种不同的形制,比如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阮(ruǎn),就很接近于古代的直项琵琶。直项琵琶在汉代时已经传入中国,并且在长期的融合中,被逐渐认同为中国本土的乐器。而公元4世纪左右又从中亚传入了用拨子演奏的曲项琵琶,这种琵琶又被称为“胡琵琶”。曲项琵琶在唐代中西文化交流极为频繁的时期,得到了人们广泛的喜爱,我们今天在敦煌的壁画中还能看到“反弹琵琶”的飞天形象。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所演奏的乐器,应该就是这种曲项琵琶;而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琵琶,也正是由曲项琵琶演奏演变而来。
当然,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琵琶,在演奏方法上和唐代的曲项琵琶是有所不同的。首先是从那时的横抱变成了竖抱,其次则是从用拨子演奏变成了用手指演奏。说到这里,八斗可以再给大家科普一下,现在日本的琵琶演奏更多地保留了唐代琵琶的特点,仍然使用拨子演奏。
而在琵琶形制上,为了与各种其他现代乐器配合得更好,琵琶的外形和构件也有了一定的变化。但无论如何,琵琶从古至今都是一种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间乐器,它既可以用于独奏,又可以用于合奏;既可以在轻松的小型宴会上演奏,又可以进入庄重的音乐演奏厅中。其丰富的表演效果,极强的适应性,可以说是深受中外音乐爱好者的喜爱,直到现在,我们都可以在音乐会中见到琵琶的身影。
*在手机应用商店下载“八斗国学”APP,首页搜索中的故事名,音频应有尽有哦~
中华之星传统文化教学库,传统文化教师的展示平台!
我是八斗
快来咨询我吧!
内容来源:《中华文化十万个为什么》(中华书局出版)
梁同学
文字整理
辛老师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