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为管派创始人管平湖先生演奏,年前便已“打谱”(据传世琴谱打出琴曲),至今尚未整理出版。据管先生弟子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郑珉中介绍,管先生在年前最爱弹《五知斋琴谱》()中《洞天春晓》《溪山秋月》《羽化登仙》《胡笳十八拍》《秋鸿》五曲,目前仅后两首有录音传世。
图源摄图网
明人顾起元《说略》云:“处暑,七月中(古人把二十四节气分为节气和中气,节气与中气相加差不多为三十天半)。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暑气消解之时,古人会听什么样的音乐呢?
同样在明代,天文学家邢云路在其《古今律历考》中说:“律中夷则,音商,历为处暑。”(十二律中的夷则,五音之中的商,对应的节气是处暑)也就是说古人在处暑时要听夷则律或者是商音、商调的曲子。
图源昵图网
《太玄经》《律历融通》《律历成书》《钟律通考》《钦定续文献通考》中也有“处暑律中夷则”“处暑则夷则五寸五分五厘一毫升二分五厘五毫”的记载。他们所依据的是汉代的候气法:处暑时放置于三重密闭室内的,五寸多长的律管夷则,会感应到地气变化而吹出葭灰。
在今人看来,候气法很容易招致科学与否的质疑,古人包裹于候气外衣下的理论依据其实是隐藏于乐律背后的数理关系,虽然它存在不少缺陷,但是它却真实地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二十四节气是逐步完备起来的系统理论,到西汉淮南王刘安与门人所著的《淮南鸿烈》中,我们已经能够见到与现在相同的二十四节气名称。“十二律”完善的时间更早,其与十二月的对应关系《礼记·月令》中便已阐明(图1),在《淮南子》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十二律与二十四节气的详细对应关系了: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礼记》与《淮南子》中十二律与十二月的对应关系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它对处暑与十二律关系的记载却与《古今律历考》不同:“加十五日指申则处暑音比姑洗。”《乐书》《御定月令辑要》《御定律吕正义》《御定分类字锦》也有“处暑音比姑洗”的记载。
十二律吕协应十二月图御定月令辑要图说
古文献中,处暑所用音律为何会分为两大阵营呢?爬梳史料,我们发现其实二者并不矛盾:“处暑音比姑洗”出现时间较早,是古人将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之后,继续在时间上以十五日一个周期与二十四节气相配的结果;“处暑律中夷则”出现较晚,是汉代候气法出现后,七月处暑节气来临时夷则律管吹灰相应的结果。二者都是对《礼记·月令》中十二律对应十二月理论的延伸。
现在我们可以来回答文章开篇提出的问题了。处暑时古人会听与十二律中“姑洗”、“夷则”相关的曲子。古琴曲中有一首非常出名的乐曲,如果将《广陵散》视为古琴曲中武曲第一的话,这首曲子可以称作是文曲第一。它结构庞大,有三十六段之多,流传广泛,明清间共有37部琴谱收录此曲。其中,《神奇秘谱》()《太音传习》()《琴苑心传全编》()《五知斋琴谱》()等谱记此曲为姑洗调;《天闻阁琴谱》()等曲谱记此曲为夷则调。
虽然姑洗调、夷则调与姑洗律、夷则律一个是调名,一个是律名,但对于熟读古代经典著作的曲作者来讲,这样的安排难道仅仅是巧合?这样看来,这首乐曲可以算作处暑时节古人最适合听的曲目了,它的名字叫作《秋鸿》。
秋鸿五知斋琴谱琴学丛书本姑洗调
《秋鸿》相传为古琴浙派创始人,南宋琴家郭楚望所作。又因《秋鸿》曲谱最早见于年明宁王朱权所编《神奇秘谱》中,且编者写解题与长赋于前,有创作此曲之意。解题中云:是曲“盖取诸高远遐放之意……是以达人高士,怀不世之才,抱异世之学,与时不合……耻混于流俗,乃取喻于秋鸿……乃作是操焉。”赋中又云:“或问制作者其谁,苟非老于琴苑,孰能为之揄扬,乃西江之老懒,诚天胄之诗狂。”还特意将《秋鸿》列为《神奇秘谱》最后一首。如此这般用心,所以诸多琴家认为该曲为朱权所作。
秋鸿图谱故宫博物院藏右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