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市井百态,寻常生活,这些原本唾手可得的东西,如今已成奢望。于是我们一边开始怀念拥挤的地铁、喧闹的广场舞,一边在百无聊赖中经历着漫长的宅生活。
尽管“宅”是现代才普遍出现的,但是古人也一样有自己的宅家方式。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是唐代宅男孟浩然的农家乐。
《过故人庄》是一首名诗,但诗中并没有“齐鲁青未了”的名山,也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名水,无非就是一个老农民邀请一个穷书生去他的田家吃农家乐,准备了黄米饭和鸡。农舍的景色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无非是有绿树围绕在村边,一脉青山斜斜地绵延在城郭之外。
此诗只是一味平淡,却能雄踞唐诗的高峰。原因在于,语言虽淡,味道却不薄。大唐的幸福,未必是歌舞芙蓉池,未必是秦王破阵乐,它的幸福,在平淡的山水间,在无奇的日常生活中。因为国防有力,田园才如此安宁;因为朝政清明,百姓才如此悠闲;因为文化繁荣,山水才处处有情。
在唐诗中,田园是属于宅男的。但这种宅,并不能算得上是完全意义的宅,毕竟在位移空间和生活环境上,田园生活似乎略有“越界”。
清斋幽闭,时时暮雨打梨花。或许更能诠释“宅”的定义。真正宅在家的古人,还有“趣”可言吗?
文趣
勤学苦读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自不必说,“凿壁偷光”“车胤囊萤”“孙康映雪”等故事,大家也都耳熟能详,成为勉励世人的榜样。其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却不一定以苦作舟,读书其乐甚多,关于读书也有很多趣闻。
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四岁丧父,母亲给别人洗衣服、做针线活来维持一家生活。到了入学年龄,欧阳修家贫不能入塾,只得跟母亲学习。他把细沙倒在院子里当纸,把芦苇杆当笔。欧阳修跟母亲日日学字,接受训蒙教育,过了一段时间,欧阳修就可以阅读一些书籍了。有了自学能力以后,他更加刻苦努力,在22岁时考中了进士,后来成了著名的散文大家。
苏东坡被贬到海南儋州,自言:“此间居无室、食无肉、病无药、食芋饮水。”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坚持与儿子一起抄书、读书。
读书之贵,在明志知理,在修身养性。书中有山水,可以栖身;书中有草木,可以怡情。落雪天,轩窗下,读罢一卷书,再看日影飞去,何惧世间万般荒芜?
明代陈继儒有谓:“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深山虽远,净土在心。一颗文心若想求闲,还需放于字里行间。字入心间,化成骨血,则笃定静默,可与人为伍,也可遗世独立,身居尘世,却又不在尘世。
有书,则不输;有书,则不俗。
艺趣
琴、棋、书、画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所推崇和必须掌握的四大才艺,因为抚琴对弈、能诗善画一直是才子们最向往和赏识的高雅形象。早在唐朝人张彦远所编的《法书要录》中,就将“琴棋书画”并称。而“四艺”的概念则出现相对较晚,据考证,已知最早将琴棋书画合称为“四艺”的书面记载,是明末清初的李渔所写的《闲情偶寄》一书。
在古代,弹琴(多指弹奏古琴)、弈棋(大多指中国象棋和围棋)、书法、绘画是文人骚客(包括一些名门闺秀)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故合称琴棋书画,即“文人四友”。
琴棋书画不仅是人生雅事,更是个人文化素养的直观表现。若无法纵情山水,何不让生命在琴棋书画中渲染,散发出灵魂的香味?
做一个浅谈琴棋书画的雅士,有着琴的古韵优雅,棋的筹谋睿智,书的至情至性,画的至善至美。
饮趣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古人更是在喝茶的习俗上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茶界的名流文人雅士,他们办茶会、写茶诗、著茶文、品茶论道、以茶会友。
唐代饮茶诗中最著名的就要说说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所论述的七碗茶了:“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章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腑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就是说喝够了七碗茶就能变成神仙,可见古人对饮茶的沉醉和痴迷。
而关于喝茶方式,古人也可谓极尽闲情之能事。中国各个朝代喝茶的方式是不同的,从远到近可以分成粥茶法、末茶法、散茶法三种方式。
首先来说说粥茶法,这是西汉以来的喝茶方式,但是却跟我们现在喝茶的方式大相径庭,是把茶作为食材的一种,放在锅里煮出来,然后喝汤。跟茶一起煮的东西有葱、姜等一些现在大多用来调味的食物。
第二种末茶法是最精致的喝茶方式,也是手续最复杂的。陆羽有一套自己的“贵族”喝茶法,他建议将茶叶的大小碾压到只有米粒这么大,将水煮开,再把茶叶放进去,搅拌到茶叶铺满了整个水面,就可以喝茶了。
散茶法已经跟现在的喝茶方式很接近了,把茶叶炒干,直接放在茶壶里加热水进去泡开就好,无需复杂的制作工艺。
可以说,饮茶是古代宅文化最淋漓尽致的体现。亲朋故旧聚首,泡壶好茶,含英咀华、细细啜饮,边谈边饮、谈古道今,意得情新,别有一番“尘心洗尽兴难尽”的雅趣。
闲趣
农耕社会的特质,导致古人在物质生活上的贫瘠。对于居家闲暇时光的消遣,虽说乏味,却也并不妨碍他们保持一颗文雅的心。
就连游戏,也常常离不开书画。各种史料流传下来的古代居家游戏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有“九字画”和“雅图”。
“九字画”
准备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有繁体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画,共八十一画,冬至开始,每天按笔画顺序填充一个笔画,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大功告成。
“雅图”
画素梅一枝,梅花瓣共计八十一,每天染一瓣,都染完以后,则九九尽,春天临。《帝京景物略》云:“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当然,除了游戏,古人的闲趣还在于书房中器物的赏玩。不追求大而浮华,更偏好小而有趣。
书房雅器以自己的喜好和审美情趣进行摆设,把中式家具和文玩小件以最好的形式搭配。并不是有钱人才能玩的,器物不在于贵重,有雅趣才好。
如器形小巧却大有玩头的官窑小件、文气十足的诗文笔筒、各式文房、香具、精美玉把件等,皆极精巧之雅物,极耐赏玩,颇有“偷得浮生半日闲”的逸趣。
而正是这些闲余之物,蕴藏着生活细事的执着推敲,成为长日里,属于中国的生活态度和美学理想。
时值疫情期,分享旧时宅趣,惟愿慰藉凡心。
待到春暖花开时,心无挂碍,散履闲行,野鸟忘机时作伴;披襟兀坐,白云无语漫相留。
尽揽浮生雅事,共赏人间烟火。
此内容为一期一会生活美学原创,著作权归一期一会生活美学所有。
主笔/所谓牧之
编辑/南橘
图片/宝华堂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