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古琴 >> 古琴前景 >> 正文 >> 正文

龚鹏程古乐沦亡,是叹号还是问号

来源:古琴 时间:2023/2/27

近年,清华大学所藏出土战国竹简的释读和研究,是古代史研究的大热点。但由于学科分化、各领域的内聚保守性格都很严重,其热度尚未能辐射到其他相关领域。

例如其中有一篇是目前关于古琴最早(三千年前的周初)也最确切之记载,名为《周公之琴舞》。古琴界就还没怎么听说过,也几乎没有什么反应。

一、周公再展琴舞

《周公之琴舞》为“诗”类文献,共有竹简十七枚,每枚竹简后面都写有篇名。包括周公和成王所写的颂诗十篇,其中周公一篇。前有小序“周公作多士儆毖,琴舞九絉”,其后是成王诗九篇,诗前也有小序“成公作儆毖,琴舞九絉”。

九絉,据《周礼·春官宗伯》:“龙门之琴瑟,九德之歌,《九韶》之舞,于宗庙之中奏之,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矣。”可知周代礼乐的结构形式以九为最高,“九德”“九变”“九絉”皆为此类。

以性质更接近的《诗经·周颂·敬之》来看,《周公之琴舞》和它的内容更像:

《敬之》和《周公之琴舞》中的成王之诗的第一篇显然一致。而传世本中没有“元纳启曰”“乱曰”这类标示音乐结构的文字,更足以比较传世文辞本《诗经》和礼乐本的不同,也符合《论语·泰伯》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之说。

孔子说的“始”与“乱”,不就是《周公之琴舞》中的“启”和“乱”吗?

再者,《周公之琴舞》有琴有舞,正符合“颂”之体制。“颂者,礼容也”,必需有乐、有歌、有舞。《敬之》这篇颂诗可能就是《周公之琴舞》中的一篇。

但作者是谁,却不可知。或说为周公作、成王作。或说是祭周公:成王朝的史官、乐官及鲁公为祭祀周公而作。"琴舞九絉"是指配合大祝、鲁公及众助祭者九献之礼所作的九成乐曲演奏,词同"升歌"。正乐部分的"九启""九乱"亦合而为"琴舞九絉",其所对应者为祭祀人鬼所特具的《九德之歌》《九韶之舞》。

(楚辞九歌,也属于祭献之礼所作)

二、诗与歌舞同在

它在音乐之外还有舞蹈。如以郭茂倩《乐府诗集》的体例来说明,则是琴曲歌词之外,又有舞曲歌词可考也,岂不太好了?

诗以颂为尊,乐也以能合歌舞为备。故《通典》曰:“乐之在耳者曰声,在目者曰容。声应乎耳,可以听知,容藏于心,难以貌观。故圣人假干戚羽旄以表其容、发扬蹈厉以见其意,声容选和而后大乐备矣。”

周有六舞:一曰帗舞,二曰羽舞,三曰皇舞,四曰旄舞,五曰干舞,六曰人舞。其中干舞是兵舞,详情可见《周官·舞师》。

而乐师亦掌教国子小舞。我年曾于尼山“国学院院长高峰会”上恢复六小舞,与会硕彦皆叹为未知、未见,可见礼乐云亡,舞蹈尤甚。

若考之商周秦汉则不然,所以《乐府诗集》说:“自汉以后,乐舞浸盛。故有雅舞,有杂舞。雅舞用之郊庙、朝飨,杂舞用之宴会。”隋唐以后,才“此风绝矣。”

据郭茂倩说,雅舞即郊庙朝飨所奏文武二舞。黄帝之《云门》,尧之《大咸》,舜之《大韶》,禹之《大夏》,都是文舞。殷之《大濩》,周之《大武》,则是武舞。汉魏以后,《云门》而下,皆仅存其名而不知舞容如何,可考的,遂只剩《大武》。

关于《大武》,郭茂倩说:“季札观乐见舞象箾南籥者,曰:美哉犹有憾。见舞《大武》者,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其后成王以周公为有勋劳,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礼乐,升歌清庙,下管象武,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皮弁素积,裼而舞《大夏》,以广鲁于天下也。”

这段,讲的不就恰好与《周公之琴舞》所记录“成公作儆毖,琴舞九絉”“周公作儆毖,琴舞九絉”相呼应吗?

成公作的这篇,后世流传即为《大武》。

这又是后世庙祭的原型。《宋书·乐志》曰:“始皇二十六年,改周《大武舞》曰《五行》。”《汉书·礼乐志》曰:“高庙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孝文庙奏《昭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孝武庙奏《盛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诸帝庙皆常奏《文始》、《四时》、《五行》舞。”可见《大武》是汉代庙祭的主要祭舞,影响甚大。

三、诗与舞、乐渐次分离

秦以后,周乐失传,《诗经》的音乐几乎全不可考。三国时,曹操平定刘表,得汉朝雅乐郎杜夔,请他传授古乐。夔已年老,只记得《鹿鸣》《驺虞》《文王》《伐檀》四曲,余皆亡佚。

即使依《大戴礼》说,当时雅二十六篇,可歌者尚有八篇(鹿鸣、貍首、鹊巢、采蘩、采苹、伐檀、白驹、驺虞),也仍是甚少。

而且这些歌,除鹿鸣、白驹在〈小雅〉,貍首不可考,其他都在〈风〉中。

魏晋以后,连这些也都亡了。朱熹说:“至汉末年止存三篇,而加〈文王〉,又不知其何自来也。其后改作新辞,旧曲遂废。”

其间,唐代开元时,制乡饮酒礼,复古考证,作了十二个谱。《鹿鸣》《四牡》《皇华》《鱼丽》《嘉鱼》《南山有台》属于黄钟清宫;《关雎》《葛覃》《卷耳》《鹊巢》《采蘩》《采萍》属于无射清宫,其它亦未复原。

历来都依据这些史实而说:古乐沦亡。

其实颂歌犹有存者,《五行》就是庙祭颂诗《大武舞》之遗迹。

《大武舞》仍存,不是我无根据的臆想,而是必须这么理解,才能解释汉代还存在的“雅琴”。

〈汉志·诗赋略〉所述《诗经》各家传本时,指的是文字本。但它另载有河南周歌诗七篇、河南周歌声曲折七篇、周谣歌七十五篇、周谣歌诗声曲折七十五篇。这些曲子与它所录各篇训诂笺传不同者,一是非《诗经》体系,二是以声音纪录为主,也就是班固说「声律世在乐官,颇能纪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的那一种。故有谣、有歌、有声曲折。

这些周朝歌诗,在汉代辄称为“雅”。所谓雅,并不是《诗经》原来的大雅小雅,而是指这些乐章在汉代已经成了雅乐。〈汉志〉所载雅歌诗四篇、雅琴赵氏七篇、雅琴师氏八篇、雅琴龙氏九十九篇,都属于这种雅乐。

赵氏七篇、师氏八篇、龙氏九十九篇,均是雅琴,数量且远多于雅歌。过去对这个名称及其现象,从未有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