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最后的广陵散曲终人散——嵇康之死公元年的一个夏日,在当时的洛阳,万人空巷,城中的百姓与太学的学子纷纷前来观看一场行刑,这样的情况,在洛阳城是极其少见的。只见那个马上要被行刑的人,看看太阳还需要一些时间行刑,于是便要来了一个古琴,当着所有人的面弹奏起了著名的《广陵散》,台下的人们,听到这曲《广陵散》后,无不为之动容。这个将要面临死刑的人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嵇康。在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中,嵇康所代表的“魏晋风度”对后世有着很深的影响,“魏晋风度”所代表的追求自然、率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更是印入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骨子里,而其代表性人物嵇康更是成为了,后世史书之中最为璀璨的那一颗星辰。但是,正如人生总有遗憾一样,历史也是如此。这个才华横溢的嵇康,最终因为得罪了钟会,被当时的曹魏权臣司马昭斩首于洛阳,那么如此有才干的人司马昭为什么一定要杀掉呢?首先,士族阶层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有着属于自己的历史使命。在科举制度之前的封建王朝,选拔官员的时候,所采用的是“九品中正制”,这个选拔制度,往往是根据一个人的出身、德行以及才干,来评判一个人能否立于朝堂之上。也正是如此,嵇康当时凭借这三点全占的优势,是完全可以在朝堂之上谋求一个官职的。但是,自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曹魏政权已经完全落入了司马家族的手中,这样的时局背景下,嵇康并没有选择入朝,因为在他的心中始终都奉曹魏政权于正统,任凭司马昭百般拉拢,嵇康就是不从,并整日游荡于竹林之中,通过饮酒下棋的方式,来应对司马昭的拉拢。这样的情况,司马昭早以铭记于心,所以借着钟会的诬告,顺手除掉嵇康成为了首选。其次,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历史的细节,我们也会得到嵇康必死的答案。当嵇康被司马昭判处死刑的时候,洛阳太学中三千名学子纷纷像大将军司马昭求情,并希望拜嵇康为老师,以此方式来免除嵇康的死刑。学子们不知道的是,正是他们的这个决定,将嵇康彻底的推向了死亡。因为,那个时候的司马昭要做的是取代曹魏政权,如果要代曹而立的话,就必须要过士族阶层这一关。而嵇康正是当时士族阶层最为有影响力的代表性人物,他的举动能够左右整个士族阶层。这让司马昭意识到,如果不将嵇康斩草除根的话,那么司马家族取代曹氏的阻力就太大了,从这一点上看嵇康必死无疑。同时,杀掉嵇康的话,对于司马昭来说,也有杀鸡儆猴的意思。那时的司马昭虽然掌握了朝中大权,但是曹魏政权的正统性在士族阶层还是很有影响力的,拒绝与司马家族合作的人,大有人在。将嵇康杀掉的话,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展现司马家族的权威,并且震慑当时其他反对司马家族的士族,可谓一石二鸟。所有的这一切汇聚到一起之后,我们会发现,嵇康怎么说都是在劫难逃了。当在刑场上的嵇康弹奏完这首名曲《广陵散》后,也不禁感叹道“广陵散于今绝矣”。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