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古琴 >> 古琴发展 >> 正文 >> 正文

文人漫生活古人雅趣鉴赏七

来源:古琴 时间:2023/7/9
北京专科痤疮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812/9306228.html

明晚期红丝石随形砚

年代明晚期

尺寸20.5×18×7.4cm

红丝石为材,呈熟柿之色,丝纹缭绕,石质坚而不顽,发墨润毫,手拭如膏。随天然之形,保留石之肌理,不事雕琢。不设砚堂,下部有一洞,内有小石数枚,以追慕自然之趣。红丝石是山东青州所产的砚石。石质赤黄,有红纹如丝,萦绕石面,故名“红丝石”。唐代中期,随着书法艺术的兴盛,红丝石砚已负盛名,被选作宫廷御用文具。中唐著名诗人王建在《宫辞》诗中写道:“延英引对碧衣郎,红砚宣毫各别床,天子下帘亲自问,宫人手里过茶汤。”其中的“红砚”,宋人姚宽就以为“恐是用红丝砚”。

清竹丝编斗笠

年代清

尺寸D:59.5cm,H:24cm

竹制斗笠,尖顶圆口,边缘微翘。以竹青细篾加藤片扎顶滚边,内部粗藤编菱形大网眼为骨,外部竹篾细密,顶部夹油纸,可避雨蔽日。斗笠保存完好,色泽油亮。完美还原唐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句中的场景。

当代黄杨木雕扫地僧摆件

年代当代

尺寸86×30×57cm

黄杨木圆雕扫地僧,木质极为细密,色如暮秋银杏之黄叶,僧人持帚立于枯木仙槎之上。木槎中部平坦,两侧枯枝横斜,左侧一枝独秀于僧人身侧,保留古木之天然枯皮肌理,浑然天成。僧人双耳垂肩,眼目微垂,嘴角含笑,气定神闲,泰然自若,双手持帚,轻扫地面黄叶数枚,超然世外。

清中期紫檀云石纹插屏

清黄花梨架几案板

年代清

尺寸.5×54.2×5cm

黄花梨独板,呈规整长方形,体量厚重,清雅光素,大美无言,尽赏黄花梨肌理变化之趣。

现代张建华监斫伏羲式古琴

年代现代

尺寸通长:.6cm,肩宽:21cm,尾宽:15.4cm

来源:艺术家本人琴伏羲式,桐木斫,纯鹿角灰胎,栗色漆,蚌徽,红木岳尾,长圆池沼。琴体自然庄重,琴面丰满圆厚,琴音雄浑恣肆。张建华,年生于北京。现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中国琴会)理事、中国昆曲古琴研究会理事。年进入北京民族乐器厂,跟随孙庆堂先生学习古琴及传统乐器制作。年有幸与管平湖先生弟子王迪先生结识,经过王迪先生的点拨和指导,在古琴形制、鉴定鉴赏、维修等多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与研究。年结识管平湖先生弟子,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古琴断代鉴定、修复制作专家郑珉中先生,并正式师从郑先生,开始研习古琴修缮与制作。年,在郑珉中先生指导下,成功修复元朱致远制“山高水长”断琴,此次修复在中国琴界引起巨大反响和轰动。郑先生特别撰文给予高度评价:“这个使古琴起死回生的首例是古琴修复史上的奇迹,是自北宋修复古琴以来的创举”。在多年追随郑先生学习古琴修缮制作的过程中,亦对管平湖先生的古琴修缮技艺与制作经验进行了系统的学习与传承。在郑先生悉心指导下,对梅稍月、南风、潞王琴等数十张传世名琴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在三十余年的古琴修缮制作过程中,无论是选材、黏合、内部结构、上漆等方面的秘诀,还是古琴发声原理、斫制工艺技法,皆以古法为根本,完整继承了管派传统古琴修斫技法的精髓。此外,在传统修斫技法传承的过程中,对其进行科学的改良与创新,尝试性的对诸多传世名琴进行仿制,取得巨大的成功,作品得到琴友及琴界专业人士的认可与好评。如今修斫古琴三十余载,仍不断提醒自己对每一张琴充满虔诚感怀之心。

现代仲尼式古琴

年代现代

尺寸通长:cm,肩宽:21cm,尾宽:14cm

琴背项间镌行楷“九转”琴铭,龙池与凤沼间镌印“南风”。仲尼式古琴式样简洁流畅,有文人之气,声音中正平和,雅正之音,是儒家中庸内敛思想的最好体现。

现代陈是强监斫千年木蕉叶式古琴

年代现代

尺寸通长:cm,肩宽:21cm,尾宽:15.5cm

蕉叶式相传为元末明初闽人刘伯温所创,此琴展现了明初文人极高的审美追求,以及大隐于朝的林泉高志。但蕉叶式因要考虑琴形的艺术性,甚为难斫,在此基础上要获得好音色,则难上加难。陈是强,岭南古琴艺术传承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嘉德拍卖行等;文章内容参考自网络、书籍;若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4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