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古琴 >> 古琴发展 >> 正文 >> 正文

琴声历千年未变国潮雅乐之古琴考

来源:古琴 时间:2022/12/23

本文转自:京报网

从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洛神水赋》,到央视春晚的《只此青绿》《忆江南》,带有鲜明国潮元素的视听作品屡获好评。它们或主打非遗,或紧贴传统文化,不仅成功让作品火出圈,还激发起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认同。细心的观者不难发现,节目里古琴配乐不失为点睛之笔,当悠扬绵长的古琴声起,借由舞动的“唐俑”“青绿”,藏在深闺的文物“活”了,与当下的人们有了互动。

(宋)“混沌材”琴正背面

(北宋)仲尼式“松石间意”琴

近两年,以古琴为题的展览层出不穷。故宫博物院的“大圣遗音——钟粹宫古琴艺术展”、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天地同和——中国古代乐器展”,以及浙江省博物馆的“千年清音·唐宋古琴特展”,堪称其中经典案例。它们几乎囊括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十余家重点文博机构的馆藏古琴重器,可谓大观。不少深藏宫中、馆中的琴坛名品仅在图录中出现过,有的更是首度面世,让观者大呼过瘾。

亮相“天地同和——中国古代乐器展”的“九霄环佩”琴,系国博藏品,属国家一级文物,其琴面为桐木斫、琴底为梓木斫。根据琴底铭文可知,此琴原为北宋冯轸藏品,后经南宋鉴藏家周必大鉴定,其系唐代“雷琴”。所谓“雷琴”,是指唐宋时期西蜀雷氏家族所斫制的古琴。这件文物为唐琴的断代与鉴定提供了标准器,也为探究唐代斫琴工艺提供了标本。

“唐宋古琴名品”“八宝灰胎”“著名文士用器”常常是古琴展览中被追捧的热点。它们中的典型代表依次为浙江省博物馆藏唐落霞式“彩凤鸣岐”琴、国家博物馆藏北宋伶官式“混沌材”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北宋仲尼式“松石间意”琴,均为国家一级文物。其中“彩凤鸣岐”腹槽内有款,唐开元二年(年),有“唐代第一斫琴师”之誉的四川雷威所斫。此琴在清代曾为定王府“行有恒堂”所有,后被《琴学丛书》作者——九疑山人杨宗稷所有,被奉为“半百琴斋”第一琴,并著录于书。“混沌材”琴胎体不同于“彩凤鸣岐”的鹿角灰胎,使用的是八宝灰胎,即在髹漆过程中加入了青金石、绿松石、朱砂、金等多种矿物质,增加了琴的视觉美感。

说完琴体,不妨再探究琴声。音乐的“乐(樂)”字最早见于甲骨文,部分学者认为其繁体字下部的“木”取意于古琴本身的木质结构,上面是以丝制成的琴弦与可以调音的琴轸。乐器演奏出的这些声响使人心情愉悦,故以“乐(yuè)”字作为描述,后来引申转声出“乐(lè)”,以表达音乐使人心情愉悦的具体感受。不久前亮相湖北省博物馆的“龢:音乐的力量——中国早期乐器文化”展,其中的主题字“龢”,即乐文化中另一重要用字,常见于周代青铜钟上的铭文,如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陈列于古代中国基本陈列的郑閇叔钟等。

(唐)“九霄环佩”琴铭文

“龢”与“和”字在大部分情况下是通用的,但二字本义却各有所指。“龢”指音乐的和谐,《说文》中言:“龢,调也”;“和”指声音相应和,描绘更为宽泛。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言:“经传多借‘和’为‘龢’”,可见两字的字义多有交叉互通。现代汉语中的“龢”字已并入“和”字,但在名字专用字中则保持不变,意为众口发音和谐,不同于弦乐器的“乐”,是从管乐器中诞生的字。

吹奏、弹拨、打击乐器的和谐配合构成了场景宏大、源远流长的乐文化。在周代,音乐文化便得到空前发展,规定了音乐在实际应用方面的等级制度,建立了官方的音乐机构,创制了完备的宫廷“雅乐”音乐体系。历史中不乏这个阶段琴师与琴曲的故事,虽然常有神话色彩,但仍有可信的部分,如卫国的师涓、晋国的师旷、鲁国的师襄等,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亦诞生于是时。在那个时代,琴的演奏已经相当流行,且渐渐从宫廷音乐中脱离出来,发展成为一种独奏乐器。一些故事亦表现出琴可以作为伴奏乐器,配合歌唱,如百里奚的妻子可以创作琴歌弹唱。

受限于口传心授的教习方法与书籍出版的高昂成本,现在能够看到最早的琴谱是藏于日本的唐代手抄谱《碣石调·幽兰》,其中“碣石调”具体的音乐调式已经失传,因此近当代不同琴家在打谱演奏时,弹奏出了不尽相同的旋律。有赖于明太祖朱元璋之子朱权编纂的《神奇秘谱》,我们如今可以弹奏出宋元或更早的旋律。但弹奏古琴所追求的、被系统化构建出的艺术境界,迟见于崇祯年间徐上瀛的《溪山琴况》。

(唐)“九霄环佩”琴

这并非说明在此之前古琴的音乐品格是模糊的。古琴作为文士修身之器的记载已有千年,如汉蔡邕《琴操》言:“昔伏羲氏作琴,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溪山琴况》的出现更多是文士对于时尚流俗中古琴角色的一种矫正。稍晚的《五知斋琴谱》对于琴乐不同版本的平衡调整编纂,亦是立足于时代,应对流俗挑战,对古琴传统进行活化的一种努力。

苏轼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还善于弹琴,收藏古琴。对多变而美妙的琴音,他留下琴铭:“蔼蔼春风细,琅琅环佩音。垂帘新燕语,沧海老龙吟。”

琴声历千年未变。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到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琴艺术自然而然会被烙下时代烙印,继续传承绵延下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