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看着父亲的背影长大的
(一)庙宇也在破烂处
今天晚上,易石老师给我们播放了他导演的纪录片《无用》。
第一个影片,是在非洲一个贫民窟,那里人口高度密集,充斥着贩毒、抢劫、埃博拉病毒,40%的人感染了HIV。工作机会也很少,有工作的人,平均一天挣两美元。
在那个贫民窟里面,有一个老师叫迈克,他在那里,教了十年的芭蕾。
易石老师看到他的故事,去采访他,之前,他们聊了三天。
麦克说,他没上过大学,以前,在街上混,还卖过大麻。
他来教芭蕾,是因为没钱,而在这里,每天可以挣两美金。
他为什么会坚持十年?是因为学生们喊他老师,向他请教一些问题。他觉得,就是因为被喊老师的感觉很好,所以他坚持了十年。
而且,他没学过芭蕾舞,以前,他会跳一点非洲舞蹈,芭蕾,是在开课的前一天,网上找了一个视频,第二天就开始教了。
他们的教室,看上去斑驳破旧,但是,收拾以后,很整洁。在那里,孩子们可以生出梦想,自由舞动身体,在那些时候,孩子们是自由的。
易石老师问,你帮了多少人?他说没有,我没有帮到任何人。
易老师又问,那,这些孩子们的梦想都实现了吗?他说,没有,一个都没有。
易石老师又问,你觉得你做的事有用吗?他说,没用。
但是,这些学过芭蕾的孩子,没有一个贩毒、抢劫、做妓女。
钱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艺术可以抚慰滋养灵魂。
也许,庙宇也在破烂处,平凡甚至落魄的人,也正在做着菩萨的事。
(二)温暖静定一生的爱与能量
接下来的记录片,是印度有一位妈妈,为她的孩子建了一所湖滨学校,因为,孩子在班上没有名字。
以前的学校觉得孩子们的名字比较长,在学校都是叫编号的,比如,,回答问题,都没有名字的。
这个妈妈,希望为她的孩子建一个学校,在这个学校里面,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名字,都被当人对待。
在这里,强调孩子们的爱与同理心、动手能力,为需要的人,去学知识,解决问题。
而在新校区要开放当天,一场地震袭来,学校以及周边地区全部化为废墟。担心余震,很多人都离开了,这里几乎成了一座空城。可是,这位校长,最后,还是决定留下来,继续她的梦想。18年后,这个学校已是全球教育学习的朝圣之地。
易石老师做了一个测验,他说,既然你是因为自己的孩子没有名字,就想建一个这样的学校,那,孩子们的名字,你都叫得出吗?
于是,他把学校三百多个孩子的图片放在她面前,有的是已经毕业很久的。
可是,她满怀爱意的叫出那些孩子的名字。三百多个孩子,她都能叫出名字,而且,每一个孩子,在她眼中都那么独特。
她呼唤孩子们,充满爱与温暖,就像慈母呼唤她至爱的孩子,就像耶和华呼唤他迷途的羔羊。
眼泪涌出,哭到浑身颤抖发热。
易老师接着放了一部纪录片,是另一位老师导演,地点是国内的一个学校。
教室里,孩子们在比较高矮胖瘦。父母为了让两个孩子考艺术学校,唱越剧,希望她们快点长高。一个月花30多万,给她们打催长针。孩子们麻木的任由父母打针。
父母经常带着孩子们去演出,在一个活动现场,姐姐在生气,说要不是爸爸逼她来,她才不想来参加这个活动,她说她也不知道自己喜不喜欢越剧。
妈妈批评她,在外面不可以表露自己的情绪,不开心也要忍着。
孩子说,那要我怎么说呢?要我假装说越剧怎么样怎么样,我怎么样怎么样吗?那怎么样才是对的呢?
后来,演出后,妈妈接着一顿批评,孩子还是哭了,说她错了。
如果父母没有觉照,没有做真实自己,没有充分实现自己梦想,绽放自己生命,往往会以爱之名,把孩子当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
孩子真实的感受被压抑,不能表达出来。慢慢的,孩子的内在驱动力、热情就熄灭了,孩子会变得冷漠麻木,失去感知幸福的能力。
最后,姐姐和妹妹以第一名、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艺校,马上要开始六年的学习。
可是,观者真是悬心,孩子真的喜欢吗?她对这个真的有热情吗?没有人问她,没有人关心。
所有人也许都希望孩子优秀,可是,没有人问她快不快乐。
成功的标准是唯一的吗?可以是多元的吗?
半生已过,依然不敢说,幸福是什么?但我知道,什么不是。不能做真实自己,不能真实表达,这些都不是。
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被当人对待,每个人都可以做真实的自己,都可以去主动探索到自己热爱的事情,并为之努力。
后来,易老师说,如果你们是孩子的父母,你们会选择把孩子送到哪个学校?
我不假思索的说,第一个,因为我觉得在那里,孩子们被当人对待,而且,他们可以做真实的自己,这个时候的他们,最有创造力,最有能量。
易老师说,可是,这个校长的孩子有严重的抑郁症,甚至有自杀的倾向。
又说到国内的教育已经相对公平,有很多优点,大家都是认同的。
后来,讲座结束后,我忍不住分享自己感受:我不认为这个校长的孩子有抑郁症和自杀倾向,就说明这个学校失败了,这种教育方式失败了。
每个生命有其独特因缘,我们无法置评。
而且,三百多个学生,都是她的孩子。
我觉得第二个纪录片中,那两个孩子好可怜。她们被爸爸妈妈打催长针,逼着去参加各种活动,还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最后,就算达到了社会衡量标准的优秀,可能很难快乐,失去内驱力和生命热情。
今天,那些自杀的孩子们,有几个是不优秀的吗?
可是,在印度湖滨学校长大的孩子,看上去那么自信笃定,那么热心的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当我看到这个校长妈妈,呼唤每一个孩子的名字的时候,感到强烈的爱和能量。
也许,这些孩子长大以后,也是做着平凡的工作,过着平凡的一生。命运的考验,一个都不会落下。
可是,在他们低落、绝望的时候,校长妈妈的爱和能量,一直都在。她的声音、她的微笑、她的背影,一直都在,那是一种温暖静定的能量,会持续陪伴他们一生。
如果,有人曾充满感情与爱,呼唤你的名字。
经历过这样的爱,将来,你不致堕落。
我希望有这样的老师,我也希望能去做这样的老师。
一个好的老师,一定是一个有爱的老师。
如果,我有孩子,他要是选择扫大街也可以,只要他是开心的,可以自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他开心就好了。
但是,如果父母有这样一个松弛的态度,鼓励孩子去探索真实的自己,发现快乐之源。这个孩子可能会非常有安全感、归属感、价值感。反而更容易会释放出自己的创造力,快乐生活,快乐工作。
不是出于竞争攀比,不盲从周边和社会的价值观。能倾听自己的真心,勇敢而灿烂的做真实的自己。
这样的人,是最有能量的人。这样的一生,也许少些遗憾。
易石老师说非二元,不二,他希望只是客观的呈现,不去纠正、不去评价任何方式的好坏。
只是客观冷静的陈述,不去激发人的愤怒、期望或欲望。对境遇没有好坏美丑、是非对错的评判。
(三)佛教是一个宗教吗
湖滨学校里,有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师。前半生,她都是一个家庭妇女。第一次到学校来,面试的老师问她,你会做什么呢?
她说,我会带孩子,我可以给你们带孩子。
老师说,那你会点什么呢?
她说,我会冥想,也会画画。
学校就把她录取了。
易老师和她聊的时候,得知她素食,差不多每个月都会去寺院禅修。
易老师就问说,那您是佛教徒吗?
她说:不是。佛教是一个宗教吗?
在印度,我们并不把佛陀的教义,当成宗教。
我们认为,佛陀的教义,是一种哲学。
我每个月去寺院,只是去做跟哲学相关的事情。
易老师觉得这个视角特别有趣。
(四)无己
最后一个纪录片,是普及丝弦琴道的汪铎老先生,弹《酒狂》、《石上流泉》。
汪老平平淡淡的弹,平平淡淡的说话。
在音乐路上,有的在往音乐性的路子上走,着重旋律性和吸引力。
可是,有的,在往后退,一直退啊退,退到远古去。
把吸引人、刺激人、激发人情绪的东西拿掉。
回归到明月清风、石上流泉、鸟鸣声声去,自自然然、平平淡淡的声音、心跳的声音、呼吸的声音……
易老师问,您觉得,古琴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
汪老说,大音希声。
易老师又问,那您觉得您做到了吗?
汪老说,我和我的师父,吴兆基老先生,都没有做到。
听到这位八十多岁,朴实平凡的老琴人如是说,现场沉默良久。
这一默,如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