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年代
我们常说的“琴棋书画”中的“琴”就是指古琴,它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20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在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古琴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古筝则晚得多,形成于秦代,所以筝也常称为“秦筝”。
外形
古琴琴身以独木所成,中间掏空形成一扁长形音箱,琴面系有七根弦,故古称七弦琴。主要由弦与木质共鸣器发音,长约~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5厘米。唐代刘长卿曾有描写古琴的诗“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筝则由三块板构成,分别是框板、面板和底板。最早的筝为5根弦,战国末期发展成12弦,隋代13弦,清代16弦,上世纪60年代为21弦,近年增加到24-26弦。琴弦均匀排列于筝面上。唐代时筝多为十三根弦,白居易在听筝时写有“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晏几道的《菩萨蛮》中则有“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这都是描写筝的诗词。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21弦,长约厘米,宽35厘米。
音色
古琴的音量较小,音区低沉,音色明净而浑厚,含蓄而深沉,古朴而典雅。琴音深沉蕴藉、潇洒飘逸,讲究一种空灵的美感,品格高雅。故古时被文人雅士列为琴、棋、书、画之首。
如果说古琴是超脱于凡尘之外的,那古筝就是能食得人间烟火的。古筝具有音域广,弦多,音量大等特点,它的音色明亮,丰满,清脆,十分的华丽灿烂,演奏起来十分迷人。梁朝萧纲《筝赋》里写道“抚鸣筝而动曲……白鹤至而忘归。”看,筝的声音多美,让白鹤忘归!因此有人说,古筝---悦耳,古琴---悦心。古琴音量小、音色柔美,是弹给自己听,而古筝音量大,音色清脆,适合表演用。
琴谱
古琴琴谱自成一格,古时称为文字谱,到了唐朝后称为“减字谱”;而古筝古时多用“工尺谱”,现今多用“简谱”、“五线谱”。
意义
古琴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中国的文化,古人把“琴”放在“琴棋书画”首位,可见人们对古琴的钟爱。中国古琴,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乐器,而是一种修身正行的载体,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化身。弹拨古琴,需要技巧,需要悟性。而古筝则不一样,筝是重技的乐器,琴则重内。而现在的人大多都很难静下来,而琴是必须静下来才能学的,这也是古琴较古筝难学的原因所在。
古琴的弹奏有很多琴道、琴德的讲究,自古以来琴家们往往都操守五不弹之原则。即:其一,疾风甚雨不弹。疾风声枯,甚雨音拙,所以不弹。其二,于尘市不弹。这是因为尘市喧闹,噪杂不静,俗气又重,故与琴文化精神相违。其三,对俗子不弹。市井粗俗之人,不解雅趣,不识风情,难体琴道之妙,自然不为知音。其四,不坐不弹。因操琴须气定神闲,不可有浮躁之气。所以琴家不能立而弹琴。其五,衣冠不整不弹。琴家操琴时,须洁净身心而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
(据年2月20日《文摘报》)
监制/崔海教 责编/刘文韬 编辑/王仁锋制作/王仁锋
觉得不错,请点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