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6月10日电(记者谷训、赵佳乐)时尚卷发、年轻面庞,今年19岁的李豪看上去有些“摇滚风”。而在近日举办的重庆市北碚区古琴协会成立大会音乐会上,他身穿汉服,端坐弹奏古琴的反差感赚足了观众的眼球。欢畅利落、苍劲有力,一曲《醉渔唱晚》更是令大家拍案叫绝。
李豪是西南大学音乐学院的大二学生,从小便喜爱传统乐器。大一时他看到学校有古琴选修课,立刻就报了名。“除了古琴之外,我还喜欢弹琵琶,学习传统乐器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永远是‘顶流’。”李豪说。
身着汉服的李豪正在弹奏古琴。新华社记者赵佳乐摄
古琴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其演奏技法复杂而精妙,是中国传统乐器中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乐器之一
21世纪以来,古琴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重新认知。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古琴艺术成为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如今,古琴越来越多地走入校园、课堂,不断在Z世代间播下传承的种子。
今年22岁的刘晶是西南大学园林专业的大四学生,在一次插花艺术课堂上听到古琴曲,便无法自拔地爱上了这门艺术。深入了解古琴后,刘晶决定将其作为自己新的人生目标。
刘晶正在弹奏古琴。(受访者供图)
古琴学习之旅并不平坦,作为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刘晶在音准方面遇到了难题,她总分辨不出某些音之间的差别。身边的朋友也质疑她的选择——“学古琴有什么用?”
“刚开始学习古琴时,我只是将它当作一门乐器,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才发现古琴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学琴的同时,也在学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刘晶介绍说,“我知道自己是喜欢古琴的,所以我一定会坚持下去。”
经过努力,今年刘晶考取了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方向研究生,准备学习更高层次的古琴知识。
在西南大学的一间教室内,王熹(右一)正在进行古琴教学。新华社记者赵佳乐摄
北碚区古琴非遗传承人王熹是李豪与刘晶的古琴教师。看到学生的成长,她很是欣慰,“近年来,古琴艺术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趋势,了解并愿意学琴的人也越来越多。”
如今在学校内外,王熹的学生已经超过位,其中除了像李豪一样热爱传统文化的大学生,也不乏刚上小学的孩童、各行各业的上班族。她会择期举办古琴雅集、音乐会,邀请学生、琴友弹琴相叙。这些场合既能够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表演展示的舞台,也可以宣传古琴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爱上古琴。
一位小学生在向王熹老师请教古琴知识。(受访者供图)
王熹说,作为古琴的非遗传承人,自己有责任去宣传、推广古琴,不仅仅是在学校,还要面向更广阔的社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8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