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灵珠山街道在绿水青山的辉映下美不胜收。近年来,当地采取一系列绿色发展举措,推动生态惠民富民,用扎实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当时间与空间交汇、历史与地理邂逅,将有怎样的壮阔呈现在眼前?由人文主义地理学创始人段义孚撰著的《神州:历史眼光下的中国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从历史和人文角度,讲述了从史前文明到当代文明这一历史跨度中,中国地理面貌发生的巨大改变,对人与自然这一永恒课题进行了独到剖析与生动刻画。
阅读此书,如同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一次震撼人心的观演。农田、山林、道路、桥梁、宫殿、苑囿、村落、城市……无一不是自然给予的馈赠,无一不是人类智慧的脚注。合书而思,有对人类力量的感动,更有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尊重:人力只是影响了地质变化的速度,而不是变化的方向
本书开篇指出,“当使用火的直立人出现之后,我们必须更重视人改变地球表面细节的强劲力量。但人类力量同塑造棋盘地文格局的构造性力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自然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来源,而且提供了生产资料来源。自然物构成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有限性。比如,人类的砍伐树木行为使黄土高原的沟壑成倍增加,但是“即使没有人类的干预,黄土层也会被冲到平原上”,人类只是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条件下,对自然施加影响。而正是这份清醒使我们得以保持着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从而使人类能够生存绵延至今。
然而一旦人类打破这种平衡,开始了不以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时,灾难便随之而来。古埃及、古巴比伦、玛雅文明这一颗颗人类历史天空中的璀璨明星,都因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一一陨落。
智慧的中国人总是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为此,孔子发出了“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呼吁,孟子提出了“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的建议,陆贽推出了“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政策。这不仅是古代先贤面对自然发出的理性之音,更是基于人类长远发展的根本之法。
我们的先辈很早便开始了保护自然的制度探索,将关于自然生态的观念上升为国家管理制度,本书对此进行了详细表述。《周礼》中便记录了山虞与林衡两个官职。山虞即山督查,“负责维护山中林地,决定保护某些物种,并贯彻保护措施”,林衡则“职责相似,不过他的权限遍及山下林地”。当时的人们并不能随意砍伐树木,只能“在隆冬时砍南坡的树,在仲夏时砍北坡的树”“其他季节只有急需时才允许砍树,例如需要造棺材或是需要加固堤坝”。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于自然的敬畏与尊重。
尊重自然、热爱自然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生生不息、繁衍不绝的重要原因,倡导“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展现着智慧的中国先贤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邃思考与积极探索,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有益借鉴。
创造:人类文化正为地球刻上前所未有的鲜明印记
近年来,关于“人类如何影响地球景观”的研究发展迅速。所谓景观,是“地方与时间中人与地总体关系的结合,主张空间上的相互作用”。本书指出,人类创造的一个又一个景观,“记录了人类观念的力量如何将自然资源为人所用”“成为我们的坐标”。
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自然也不能忽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以及对地理地貌的影响。“人类的繁忙劳动改变了大自然”,四通八达的驰道使不同地域的连接更为紧密,贯通南北的运河使财富得以充分流动,人们创造的这些景观无不成为“人类意志与力量的丰碑”。
然而人造景观中最具特色的还是城镇,本书认为,华夏大地的人造景观中很少有比城市更界限分明,更令人惊叹的景色。从雄伟壮丽的长安到繁华富庶的杭州,再到具有现代城市形态的北京,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在这些城市景观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中国传统的城市设计中,最古老的要素是长方形格局,这是中国古代关于宇宙概念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映现。在我们的先辈看来,城市便是一个缩小的世界,对城市各部分的布局安排便是其对宇宙观念的表述。因此,将天穹一分为四的宇宙观变成了建造城墙的四个基本方向。历史上,造型各异的长方形城市比比皆是,这也成为神州大地上很多具有政治重要性城市建设的遵循,不论是长安、北京这样的政治中心,还是格子形状的县城,这样的城市规划原则贯穿始终,白居易对长安“百千家似围棋局”的表述便是对这一原则的生动描述。
除了文化,经济的发展对景观的塑造力同样举足轻重。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到了宋代,“杂乱无章”的商业区扩展至郊区,这就需要在商业区外再建围墙,之前城市规划遵从的对称性也就不复存在。比如,宋代的杭州在城墙的环绕下,呈现出了“一个参差不齐的区域,城墙上有13座距离不等的城门”。
然而,“最显著不同的是夜景”,它“最充分反映出自从唐朝末期以来所发生的经济社会变化”。宋代的杭州“直到深夜,仍生机勃勃”。漫步其中,琳琅满目的商品成为人们改造自然的展品,庭院高悬的灯笼照亮人们追求幸福的道路。难怪后世的马可·波罗赞誉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
奋进: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使得地理景观发生巨大变化
通过历史地理学的方法研究景观,必须具有宽广的理论视野、全面的分析方法,研究“文化深厚丰富的中国”尤需如此。本书通过全方位展示中国景观,“将经济、社会和文学、艺术贯通起来”,从而“真正实现历史与人文、经济与社会并重”。
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使得地理景观发生巨大变化。当年,孙中山先生曾在《建国方略》一书中绘制了中国建设的蓝图。如今,铁路进青藏、公路密成网、高峡出平湖、港口连五洋、产业门类齐、稻麦遍地香……中国人民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永不变化的中国’是西方浪漫主义以及对历史变迁茫然不觉所导致的幻觉”,沧海变桑田、旧貌换新颜的人类史诗正在神州大地上演。
在希望的田野上,农村迎来了“几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化”,新式住房“门面生辉”,现代道路连接城乡,“过去单调的粮食生产,被多种种植取代”,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千年小康,一朝梦圆。
在城市,当代中国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城市群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动力源。正如书中所言,从建筑学的眼光看,当代中国都市“散发的是那久违了的力与美”“这些大都会的蓬勃发展完全与西方城市不同,而是本土活力的呈现”。
诚如其言,当代中国的景观奇迹,“其变化速度和程度均使中国成为最有特色的范例”,而这种变化“不是通过几个点和线”“而是遵循理论的革命性改变”。这是“可以将其影响迅速推及整个国家的社会机制”,展示了“对全新社会价值观的拥护可以何等迅速地改变国家面貌”,成为中国景观巨变的重要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积累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为了解决环境问题,神州大地上的人们开始行动起来,保护绿水青山成为社会共识,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基本方略,中国生态环境法律和制度建设进入了立法力度最大、制度出台最密集、监管执法尺度最严的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所发生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使一幅幅“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的画卷在神州大地铺展开来,美丽中国正在不断变为现实。
荒荒天地,浩浩寰宇,人与自然的故事仍将继续。在神州这片孕育奇迹的土地上,我们有理由有底气相信,“巨大变化将会在华夏将来的发展进程中留下永久性印记”。(薛彬睿)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9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