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大方之道品弦上人生
——访广陵派琴人方大方先生
提起扬州,人们就会想到她的故名——广陵,而提到广陵,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古琴艺术的重要流派——广陵琴派。今天我们要寻访的,就是一位广陵琴派琴人。
扬州是一座有着年悠久历史的古城,这里自然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扬州有着众多保存完好的古街古巷,常吸引游人流连忘返。在离朱自清故居不远处有一条老街——“皮市街”。皮市街里有一口古板井,在古板井巷里,常传出悠悠的古琴声。寻声而至的是两扇朱红色的门,门沿旁有用古木雕刻着三字。“大方”是小屋主人的名字,也喻大方之士们抚琴品茗、交流琴学与研习传统文化的场所。推门而入,常见一中年男子端坐抚琴,神情淡定、沉浸其中、仿若无人。他,就是这个小屋的主人,也是我们本期寻访的人——广陵琴派第十三代传人方大方先生。
几年调弄七条丝,元化分功十指知
方大方,年轻时就醉心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早年曾启蒙学琴于京都,然自认不得正法。后机缘巧合定居扬州数载,深感广陵派琴学之渊博,遂潜心研习,受教多位广陵名家,后拜在广陵派第十二代传人古琴大师刘扬先生门下,得刘扬亲传嫡授,对广陵派抚琴技法,琴曲理解有了更深的认知,终得广陵之正音正法,善抚广陵琴学代表性琴曲多首。后又受聘作为刘扬先生助理兼助教多年,更深入地理解了教与学的关系。方大方在继承广陵琴学“绮丽细腻、跌宕多变、刚柔相济、音韵并茂”风格的基础上,更努力追寻广陵前贤“厚重沉雄、豪放劲健”的演奏风格。现为广陵琴社永久会员,广陵琴派第十三代传人。
行师者之职责传道授业解惑
方大方近些年潜心研习广陵派古琴,更得名师指点,在扬州古琴界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来找他学习古琴的人越来越多,也应运而生,其实没有刻意去开琴馆招生教学,其建立的目的是为了给那些喜爱古琴,喜爱广陵琴学,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提供一个便于交流学习,以琴会友的场地。就像《陋室铭》中那样: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人们在这里品茶论道,抚琴参禅,好个怡然自得。来求学的人络绎不绝,多数是朋友口口相传,或介绍或慕广陵琴学之正学而来,广陵琴学中的“偏锋”、“跌宕”等传统风格在方大方的抚曲与教学中能完整体现。教学上,方大方也采用广陵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模式,口传心授,并把传统武术中“气、力”的要求运用到古琴的教学中。在教学上,方大方从不保留,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把自己的专长、广博的见识,毫无保留,倾囊而赠,拥有非常豁达的胸襟,把从先贤处学习的琴学知识和自己在抚琴中的体会、感悟、心得都无私地传授给学生,回归传统的古琴师生之间教学方式,让正学的广陵琴声在广陵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承担起师者之职,传道授业解惑,为古琴的传承发展身体力行。
学而优则仕,抚而优则斫
方大方抚琴之余也亲手斫琴,这也不难理解,历来很多古琴大家就兼斫琴。因为善于抚琴,而知音律,对琴更加了解,知道什么样的琴是演奏者需要的。在外人看了,斫琴似乎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就是木工加漆工,其实不然。从木料的选择,到漆台成型,从一次次的打磨到最后的拉上丝弦,原始木料蜕变成一床古琴,要经历上百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手工完成,在斫琴的过程中,更要循天时,按物理,切不可操之过急,切不可马虎大意。木料均为精挑细选出的青桐木或老杉木和老梓木,用鹿角霜和纯生漆,采用扬州传统漆器工艺,纯手工精良斫制。为保证每一床琴的品质,方大方每年仅斫二到五床琴,大都为琴友所订制。他的琴音色醇厚、悠然、低沉,清如溅玉,颤若龙吟,绕梁不绝。
大道至简,道法自然
方大方一面研习广陵琴学,一面研习太极拳与传统的道家文化,并努力把传统文化中的太极文化和古琴艺术结合在一起。太极拳是带有气功的武艺,古琴是属于文学艺术领域,一文一武,看似有点风马牛不相及,其实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练太极拳,抚琴都是由静而动,动中求静。我国的许多艺术,都和气、意密切相关,古琴亦然,学习太极拳、气功,对古琴演奏技艺的升华,是会有帮助的。古琴演奏与太极拳一样,也讲究“以身行气,以气运身”,然后进一步做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达到精、气、神三者的统一。中华数千年灿烂文化艺术,受儒、道两家学说影响至深。方大方认为:人生就是一位行者,是一个不断前行的过程。在这个行进过程中,要不断地去学习去实践,特别是老祖宗留给我们宝贵的传统文化与传统艺术,只有努力研习体悟,才能理解“天籁之音”“天人合一”之大境。方大方就是那位不断前行探索着的“行者”。
一座古城,一条古巷,一条古井;
一张古琴,一首古曲,一位行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9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