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历史的云烟,走进诗词里的故事人生,玲子欢迎您的到来。
写在前面: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白居易的文学主张,“惩恶劝善,补察时政。”,则是他诗歌创作的初衷。
“唯歌生民病,但得天子知。”,虽说贬官江州是他由兼济天下到独善其身的转折点,但“葵枝尤向日”,他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从未改变。
唐文宗太和三年(年)春,57岁的白居易因病辞官,改授予太子宾客分司东都,而后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他再也没有担任过朝中要职。
虽说他的晚年生活有刘禹锡等一众好友相伴,可心系家国的他还是渴望回归朝堂有发挥余热,《琴茶》就是彼时的作品,是其殷殷报国之情的体现。
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穷通行止常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唐白居易《琴茶》
简译:
洁身自好,不同俗流,亦不合时宜,像自己这样的人很难寄身官场,所以屡遭排挤。
但是,好在心胸豁达,积极乐观,凡事不放在心上,倒也乐乐呵呵呵地过了一辈子。
因病辞归洛阳后,没有公务缠身,也不需要为博取功名而读书,每天过得悠闲惬意。
闲来无事,静静聆听著名的古琴曲《古渌水》,老友相聚,煮水烹茶,细品蒙山茶。
仕途坎坷,壮志未酬,心中犹怀报国理想,所以,还是渴望重返朝堂一展宏图大志。
赏析: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未贬江州司马前,白居易壮怀激烈,其诗志在“兼济”,贬谪江州后,他着重冲淡平和闲逸悠然,意在“独善”。
但穷极一生,他又何曾放下过壮志许国的理想?“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晚年时闲居洛阳履道里,虽然有刘禹锡等诗酒唱和,但终究意难平。
《琴茶》一诗作于其赋闲东都的时候,此诗前三联都在写独善其身,看似放下了所有,但在尾联还是强调了他兼济天下的愿望,和壮志许国的理想,殷殷之情,令人动容。
“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首联写自己一生屡遭排挤的原因,“兀兀”是不同俗流之意,“陶陶”是和乐之意。
白居易所生活的时代,早已不复昔日的盛世繁华,朋党之争,宦官弄权,藩镇割据,诸多弊端日益严重,大唐亦见日薄西山之景。
所以,天性率真的白居易很难在朝堂立足,屡遭权宦的排挤和打击,但是,他又是乐观豁达的,所以也能开开心心地度过了大半辈子的时光。
“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颔联写退隐后的生活状态,不上早朝,不尽可高枕无忧,悠闲自在,再无博取功名的读书之累。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前日君家饮,昨日王家宴。”,白居易曾在诗中如此描述自己晚年生活的闲散和惬意,“抛官”即辞官之意。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颈联写自己心境平和和超然的思想境界,《渌水》为其最爱的古琴曲,蒙山茶是传说中的仙茶。
白居易精通音律,对《渌水》情有独钟,曾诗曰:“闻君古渌水,使我心和平。”,“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相传,蒙山茶是西汉年间的吴里真禅师所植,饮之可成仙。
“穷通行止常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尾联抒发壮志未酬之叹,和重回朝堂大展宏图之愿,“穷”谓报国无门,“通”指才能得用,“行”意政见被采纳,“止”是理想难竟。
彼时的刘禹锡和白居易都已年近古稀,宦海浮沉,饱经忧患,虽才华满腹,有匡时济世的远大理想,但奈何人生已至暮年,抱负终难实现,徒留遗憾矣。
写在后面: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彼时,进士及第的白居易风华正茂,当年录取的十七位进士中,当数27岁的他最为年少。
踌躇满志的他意气风发,30岁时再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先任集贤校理,后又被授予翰林学士,宪宗皇帝对其极为器重,又授予左拾遗一职。
白居易为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作为言官的他也是频繁上书知无不言,可是,忠贞耿直的他却接连遭到别有用心之人的构陷,终被贬出朝堂。
而后,白居易的仕途亦是起起伏伏,但是,不论是地方为官,还是身居朝堂,他都尽其所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所以政绩颇丰。
达则兼济天下。“兼济天下"的前提是"达",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修堤筑坝,开凿水井,为当地的百姓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
而在其年逾古稀退隐洛阳时虽为“独善”,但却为解决龙门石滩阻碍舟行问题,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积蓄疏通河道以利舟行畅通。
“昔为京洛声华客,今作江湖潦倒翁。”,虽然,他也有过些许的颓废和抱怨,“穷通行止常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但他的一腔报国热忱却从未泯灭,其情之真,令人动容。
注:本文系刘玲子candy原创,谢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删除,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8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