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乐器,大家第一反应可能就是钢琴,小提琴,吉他,架子鼓等等,这些西洋乐器确实在中国大众中很流行,许多家长给孩子报钢琴兴趣班,培养孩子艺术细胞。其实,除了这些,中国有很多传统乐器也值得我们去认识或是学习。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那些我们中国传统的独有的乐器,一起回到千年前,领略其中风采。
篪(chí):篪是一种吹孔气鸣乐器,据《周礼郑玄註》﹑陈旸《乐书》等书记载﹐篪为6孔(包括上出孔)﹑底端封闭的一种横吹竹管乐器。多用于雅乐演奏。篪分两种,雅篪和颂篪,由于底管闭合,声音不高,是一种低音吹奏乐器。篪音色浑厚、文雅而庄重,是我国古代雅乐主要乐器之一。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开元寺》载:北魏河间王元琛任秦州刺史时,羌人不肯降服,元琛叫善于吹篪的婢女朝云装作贫妇,于月夜吹篪而哭。羌人听后凄泣流泪,相率归顺。时人谓:“快马健儿,不如老妪吹篪。”后以“夜月吹篪”为用乐声瓦解敌人以致胜的典实。明汤显祖《牡丹亭.闹宴》:“我题书与李全夫妇呵,也是燕支却虏,夜月吹篪,一字连环透。”
古琴: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至少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古籍记载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舜定琴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可见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琴有三种音,散音、泛音、按音,都非常安静。散音松沉而旷远,让人起远古之思;其泛音则如天籁,有一种清冷入仙之感;按音则非常丰富,手指下的吟猱余韵、细微悠长,时如人语,可以对话,时如人心之绪,缥缈多变。代表作:《凤求凰》、《梅花三弄》、《阳关三叠》、《广陵散》等。
《凤求凰》又名《文君操》,记载于《风宣玄品》(公元年),其后有六种明朝琴谱,五种清朝琴谱记载有这一首琴歌,可见流传之广。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以一首美妙的琴曲,深深地打动美女卓文君的芳心,而使得卓文君深夜相访,一起私奔到成都,成为千古佳话。这一曲《凤求凰》就被作为司马相如当时打动卓文君的千秋绝唱而广为流传。
《凤求凰·琴歌》
两汉:司马相如
有美一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
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
埙:埙是开口吹奏乐器,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有七千年的历史。音色朴拙抱素独为天籁,古雅深沉、醇厚低迴,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陶制的埙是古代就流行的乐器之一,属于吹奏鸣响乐器,早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时期,埙的演奏就很盛行,延续至今。埙在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圆形或椭圆形,有六孔(现在有八孔,九孔,十孔,双八度等,六孔埙目前市场上不常见)。亦称“陶埙”。以陶制最为普通,也有石制和骨制等。
《诗经·小雅·何人斯》说:“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这是古人长期摸索出来的一种乐器组合形式,埙和箎两种乐器合奏起来,声音和谐,后人多用为兄弟和睦之称。”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延绵不绝,中国传统乐器虽然在大众社会中的影响暂落其后,但是仍有许许多多人为了中国传统乐器文化传承而努力。如果你认真的去领略传统乐器的美丽之处,我相信,你一定会为它们的魅力折服。随意拨弄一声,聆听千年前的声音,让它带你穿越时空,见证千年前的兴衰荣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8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