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风吹过村北的泡桐林,又到了河南兰考徐场村乐器的销售旺季。河南省兰考县徐场村是中国有名的“乐器村”,村里新老匠人们以传统手工技法打造、制作的古筝、古琴等民族乐器年产量可达10万多台把,年产值达1.8亿元。
“这两年越来越多来自全国乃至国际上喜欢民族乐器的人走进徐场村,只为亲自寻一把心仪的乐器。”徐场村村副主任徐永顺向新京报记者说道。不久前,新京报记者跟随国家乡村振兴局组织的媒体采访团前往徐场村探访,九年前的徐场村还是国家级贫困村,现在一片泡桐林,一门老手艺,让徐场村成了远近闻名的“中国乐器村”。
徐场村现在成了远近闻名的“中国乐器村”。新京报记者曹晶瑞摄
泡桐花开后,是村子销琴的旺季
每年四月,徐场村的泡桐花总会如约绽放,整个兰考县都会成为花的海洋。粉紫相间的泡桐花,开满枝头,灿若云霞。
徐永顺说,每年泡桐花开的时节,大量的游人涌入兰考赏花旅游,徐场村的生意也跟着忙起来。
徐场村村口的广场上横卧着一把砖瓦砌成的琵琶,上面写有“中国民族乐器村徐场”字样,尽显大气。因为火了,村里常有人进进出出。有人径直走进村子直奔熟悉的琴行,有人初到徐场村,迫不及待地站到琵琶前合影留念。
沿着徐场村的主街一路走,两旁的青瓦白墙房子上随处可见琴行的牌匾。任意走进一家琴行,都能见着正在精心打磨古琴、古筝或是琵琶的手艺人。匠人们指间在琴弦上划过,悠扬的曲调萦绕耳旁。
徐场村,琴行里展示的古琴。新京报记者曹晶瑞摄
“没有人会拒绝美好的东西,尤其是音乐。长在黄河故道沙土中的泡桐,纹路清晰,板材音质奇佳,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徐场村村主任徐永顺告诉记者,徐场村共有户村民,九成以上都会制琴,经营乐器生意。现在徐场村已形成古筝、古琴、琵琶等多种乐器的生产产业链,七弦琴坊、墨武古琴等全国知名的斫琴坊就出自徐场村。
村里最老的匠人已经做了几十年的琴,就连十几岁的孩子也有模有样地讲出制琴的大致流程。“一把好琴,除了选材上乘,还要经过匠人多道工序精心打磨。最久的要耗时数年。”村里的一把古琴身价曾卖到了18万。
从木匠到制琴,村民们集体“跨界”
“过去,我们也没想过,能把泡桐变成乐器,能用自己的老手艺让腰包鼓起来。”徐永顺说,过去,徐场村村民大多都是做木匠出身,上世纪70年代初期,村里主要生产风箱、电表盒、桌椅、板凳等木制品,80年代初,村里开始将泡桐做成了家庭烧火做饭用的风箱销往全国各地。
“当时,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专家偶然间听到风箱拉动的声音清脆悦耳,便将风箱拆下来做成音板进行测试,发现音色绝好,打听得知风箱的产地在兰考后,就找过来谈合作。”后来,这个乐器场开始采用兰考泡桐音板制作民族乐器,绝佳的音质音色迅速受到了国内外乐器界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