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古琴 >> 古琴介绍 >> 正文 >> 正文

竹林七贤是真的狂放不羁吗揣着明白装糊

来源:古琴 时间:2023/1/10

竹林七贤的举止,在今天的人看来,挺有点行为艺术家的作风,而且一些言行也有明显的很传统的特征。那么他们和今天的这些行为艺术家是不是真的在性格上很相似呢?

其实现在有不少人,就是比较推崇于现代行为艺术的一些人。他们都把竹林七贤作为自己的一个历史上的一个渊源吧。觉得历史上有些古人和他们表现的比较类似。但是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因为这些魏晋名士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反传统,甚至还可以反过来说他们内心是非常传统的,他们外表和行为上是佯狂不羁嘛。这是当时的严酷的社会环境下的一种逆反的表现。

这个跟当时社会伦理、社会道德有关。如果这个道德被当成一个工具利用了,特别是它变成一个不通人情的,就完全限制人的,而且是有目的去实行的这么一个规范的话,他很容易激起人的逆反心理。很多人,他的心里规范和自由这个东西实际上是一个矛盾。但是他们彼此相互保障,如果把那个规范往极端化方向发展变成一个完全钢性的,就跟人的那个实际的心理感受格格不入的情况下,确实会带来一种逆反的反应。所以这些行为艺术家,古代的,魏晋的竹林七贤,他是这样一种逆反的反应,那么后来的很多知识分子也都是这种评价的。

所以这种说法他也是有根据的,比如说,这个阮籍的儿子叫阮浑,史书上说他是“少慕通达,不饰小节”,就是说他也比较喜欢那种很狂放、比较大气、不拘小节的作风,行为上有他父亲的风格,这个《世说新语》里面记载,阮籍他看自己的儿子也是一副放浪不羁的表现,就对他说:“仲容已豫吾此流,汝不得复尔”,这个仲容就是阮籍的侄子阮咸,意思是,阮咸跟我都已经是这路货色了。你就别再跟着我们学,就别再跟我们学装酷了。

那也就是说,阮籍的内心并不希望他的儿子步他的后尘,他并不认为他自己这种狂放不羁的方式是值得子孙效仿的。其实嵇康的儿子嵇绍,他也是走了很传统的儒家道路。嵇康并没有用他那种很狂傲的性格去教育他的下一代。这个嵇绍其实也是蛮值得一提啊,他在历史上也是很有名的,因为文天祥的这个《正气歌》里边有一句叫做:“为嵇侍中血”。就是说的他。

《晋书》里面也有一个《嵇绍传》,就是说这位嵇绍是“十岁而孤,事母孝谨”,就是十岁的时候他失去了父亲的,因为当时嵇康得罪了司马昭被杀了。所以嵇绍他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但他侍奉母亲十分孝顺,谨慎。

嵇绍成人以后他受到了朝廷的征招,他做了黄门侍郎,后来又做散骑常侍、国子博士,做了这些官职。嵇绍的行为就非常正直。他非常坚持儒家的原则,他在任这个散骑常侍的时候。当时的太尉封为广陵公的陈准死了。有人就上奏,要给陈准上谥号,谥号是古代礼礼法中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他死了以后用一个字或两个字总结他一生的功过,这个叫谥号。

比如说,曾文正公,曾国籓,“文正”二字就是他的谥号,范仲淹是范文正公,欧阳修是欧阳文忠公,这个文正、文忠这都是好的谥号,那么陈准死后呢,有人也想要给他上这种过于溢美的谥号,就是超出了他实际一生的功过应该符合的那个评价,嵇绍就出来义正词严的反对。

那看起来,中国古代的人也是这样啊,非常看重子女的教育。他希望子女成为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路,基本上还是代表了父母真正的价值观。阮籍和嵇康的儿子都是非常传统的儒家人格,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这两位做父亲他们内心的真正的想法。

阮籍一生是借酒佯狂,求的是全身免祸,这方面他是接受的道家思想,但他的儿子最后呢还是听从父亲的劝告,就是没有再继续跟着他竹林七贤装酷。他儿子走的是很传统的文人的道路。到晋武帝太康年间,阮浑,阮籍的儿子出任太子庶子,虽然做了官,他文学上也有一定的成就,在历史上留下了文集三卷。但是他没有太大的名声,而这个嵇绍可以说他品行节操上跟他父亲的性格是比较相似的,是刚正不阿,宁折不弯。

嵇绍,他是后来做到了侍中的官职,侍中是皇帝身边的官员,就是比较接近于权力的中枢,在八王之乱的期间,当时朝廷的军队在荡阴战败,百官和侍卫人员就纷纷溃逃了,就丢下皇帝跑了,这时只有嵇绍,庄重的端正衣冠,挺身保卫天子,当时军队接近皇帝的銮驾的时候飞箭如雨,嵇绍就挡在皇帝的前面,被射死在皇帝的身旁,鲜血就溅染了皇帝的龙袍,所以天子就为他的死感到很沉痛悲哀,等到这个战事平定以后,皇帝从危难之中逃脱出来,战事平定以后,侍从要帮皇帝洗他的衣服,皇帝说:“此,嵇侍中血也,勿去”。就是说这是嵇绍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这个皇帝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白痴、弱智皇帝晋惠帝,关于这个晋惠帝有一个故事是很有名了。说这个天下饥荒百姓饿死,有人向他汇报这个事情。他说了一句:何不食肉糜?这个肉糜就是碎肉,经常剁碎了包饺子那东西。所以他就相当于说这老百姓没米饭吃,干嘛不吃这个韭菜猪肉馅饺子呢?就这意思,就是说他这个人完全没有生活常识,至少是一个半白痴吧,但嵇绍为了保护这个白痴皇帝而死。当时的情况很紧急,所以嵇绍的一身鲜血是洒满了晋惠帝的衣服。后来晋惠帝逃出险境,那有人要换下他待洗的衣服去洗。晋惠帝还说这是嵇侍中的血啊。他为了保护我而死啊,不要洗去。所以他心中还非常感念嵇绍的,那么嵇绍实际上是作为一个儒家的一个忠臣的,很传统的这样一个忠臣的形象出现的,所以文天祥在《正气歌》里面说:“为嵇侍中血”。就是来自于这个典故。

看起来这个傻皇帝其实也知道好坏的,知道谁是真正对他好的人。嵇绍也真是一个很传统的儒家忠臣,不知道在艺术上,他是不是也继承了他父亲嵇康的才华呢?

在《晋书嵇绍传》里面是提到了嵇绍的音乐才能,但是是比较间接地提到的。西晋时候的齐王司马冏辅政期间曾经就召嵇绍、董艾这些人共同讨论时政。那个时候,董艾就向司马冏推荐嵇绍,就提到了他的音乐才能。说“嵇侍中善于丝竹”,是音乐造诣很高,弹琴也弹得很好,你可以让他来表演来听一听。

于是这司马冏就让人拿琴给嵇绍,但嵇绍就不弹,他这个原则感很强,司马冏就不高兴了,就责备他说,今天大家难得在一起很高兴啊,你干麻这么吝啬呢?你有才艺就表演一下。

嵇绍就说:您是辅政,匡复社稷,应当遵循典章,确立规范,垂范后人。我嵇绍虽然不才,但是也是身居侍中的职位,也是穿戴着朝廷的官服,身配鸣玉处于宫府,就是处于朝堂之上,我怎么能操琴奏曲做这个伶人戏子的事情呢?若释公服而从私宴,所不敢辞也。就是说如果去掉朝廷的官服,参加私人的宴会,那我也肯定不会推辞。这一番义正严词,当时司马冏感到非常的惭愧。

这个嵇绍,看起来真是原则性很强,一丝不苟啊。既然嵇绍的琴艺也很出色。那嵇康的《广陵散》,他有没有学到一点半点呢?

这个应该没有,因为嵇康死的时候,嵇绍年仅十岁,可能还没来的及学,也可能嵇康根本没打算把这首曲教给自己的儿子。那么按照《神奇秘谱》当中《广陵散》题解的说法,只有嵇康的外甥袁孝己偷听到了一部分,学了一部分,但并没有提到嵇绍。但这个《晋书》当中啊,他是间接地提到了,说嵇绍音乐上的造诣,但是主要嵇绍还是做为一个忠臣留名后世,而不是一个艺术家。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嵇绍主要是他母亲扶养长大的,他受他的母亲影响更大,这也可能是事实。

但是中国古代的所谓士族,就是士大夫的家族,他是非常讲究家学渊源的传承的,说嵇绍的人格没有受到父亲的影响,这也是很难想象的。

所以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嵇康、阮籍这些竹林七贤,这些是古代的行为艺术家,他经常有些惊世骇俗的表现,说这些人是不是从心里反传统呢?历史上大部分知识分子都不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在这一点上他和现在的一些现代派的艺术家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当然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他们都嘲弄权威,差别在于现代的这些艺术家们,就是某些艺术家们,认为权威背后那种传统的价值观念,他们认为是要抛弃的。他们认为那个是抑制人性的,就是抑制人的欲望的自由发挥的,所以他说要抛弃。而阮籍、嵇康他们这些人,是反对把这些价值观当成谋取私利的工具。

他们很反感把道德虚伪化,他们强调的是“越名教而任自然”。他们强调真性情,但是他们自己的家庭教育呢?反而是用很传统的方式进行,他们的后人都是很循规蹈矩的,儒雅人物。而且他们的一些行为艺术作法其实也是心中苦闷的抒发吧,所以半疯半癫,在那样一个社会环境下也可以理解。

像阮籍有一次听说一位才貌非常出色的女子未出嫁就死了。所以他跟人家的家人也没有任何的来往,他也不认识这个女孩的父亲兄长,他就跑去吊唁。人家也不知道是谁,怎么就跑来这么一个人来吊唁。他去了以后就大哭一场,然后就哭得很真诚、很伤心,感叹那个女孩生不逢时,红颜薄命。所有人都很奇怪。所以你很难说他做这些事情,他到底是在哭这个女孩呢还是哭他自己。

诶?也许是哭他自己,一生这项才华在乱世中无从施展,最后也将随着生命的消失而逝去,就像这个女孩一样空有美貌和才华,却默默的凋零了。说不定是做这样一番感叹,悲从中来。

其实我们真正看历史,阮籍这个酒疯子他的内心是相当痛苦的。史上有阮籍醉写《劝进表》的故事,大家都把这个事情当成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故事来听,其实就是在写了这篇《劝进表》之后,阮籍就一病不起了,那年冬天他就去世了,所以他才活了五十四岁。嵇康就刑而死,嵇康是被司马昭杀的,年仅四十岁。

阮籍一生是靠喝酒装疯卖傻以求免祸,他活的也不是很长。第一个可能酒精严重损害他的健康,一辈子喝酒,特别像阮籍推辞司马昭的问婚,连醉了六十天,这要一个正常人连醉六十天,对他健康损害多大呀。

第二个就是他违心写《劝进表》,这样对他打击是很大的,就是他当时是想把这个事能推就推了,结果人家抓着他非得要他写不可,他就在半醉半醒的那么一个样子用手在桌子上写字,来的人把这记下来,就是按理说这篇文章他可以推掉说不是他写的嘛,是那个记录的人写的,但是,这毕竟还是有违他自己的这个人格的信念,对他打击很大,他内心有羞愧、有悔恨、有哀怨,多重煎熬,他最终还是不得已做了一件违心的事情,他无法原谅自己嘛,然后就一病不起。所以,像阮籍、嵇康啊,他们并不是真的狂,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说起来魏晋这些听起来很浪漫很有趣的故事,其实背后真的是悲剧啊。西晋后期又发生了严重的战乱、动荡,那音乐艺术的流传,是不是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呢?

应该说是这样的。因为西晋的后期就是八王之乱,就是从元康元年到光熙元年一共十六年的时间。他是先从西晋皇室内部的争权夺利开始,就是晋武帝司马炎死了之后,就关于再任命顾命大臣辅佐他的儿子晋惠帝这个事情上,那几个权利大臣之间就产生了冲突,先从皇室内部开始的,这个血腥斗争后来就不断蔓延发展成为战争。这个八王之乱从内部摧毁了西晋帝国,实际上,西晋三分归一统吧,他把魏、蜀、吴三国统一以后,他也只是经历了一个短暂的统一的时间,马上又陷入战乱,因为西晋的中央皇权被削弱了以后,直接结果是北方有多个游牧民族大举南下进入中原。

中国就进入了十六国时期,这个十六国时期就被一些人称之为五湖乱华,这五胡就是五个主要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五个主要的少数民族。现在除了羌族在四川的西部还存在以少数的人口之外,那几个民族已经从历史上消失了。

就是从匈奴人所建立的后汉。后汉主刘冲杀了晋愍帝司马邺以后,在之后的西晋亡的一百三十五年的时间里面,在北魏统一中国的北方之前在北起阴山南到淮河西到葱岭东到东海,东北到鸭绿江下游,西南至澜沧江以东这一个地理范围,在这一百三十五年的时间里前后建立了十六个国家,这就叫十六国时期。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大混乱的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在文化史上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叫做衣冠南渡。也就是说中原地区的这个士大夫,他们为了躲避战乱纷纷逃亡到长江以南,在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那一带又形成一个文化中心。

西晋亡以后晋朝的远房宗室司马睿也是以健康为都城,又重新建立的政权,就是东晋王朝,就是晋元帝司马睿,他和北方对峙。也因为这个衣冠南渡使得传统的华夏文明得以保存。十六国时期延续了一共一百三十五年,其后的南北朝延续了一百六十九年,直到隋朝呢,才又重新统一。

当然,这个所谓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大约有十九年是重叠的。因为南北朝是从公元四百二十年刘宋,当时的刘裕建立了一个刘宋政权取代东晋开始算的。而十六国时期是到四百三十九年,北魏统一华北结束,所以中间有十九年的重叠时期。

衣冠南渡这件事情,可以说整个改变了中国的文化生态,从此以后江南也就成了人文荟萃之地,也可以说是开启了江南才子的时代,因为以前就没有江南才子这一说的,之前最主要的文化中心还是像长安、洛阳这些大都市。那金陵,张艺谋刚拍了一个片子叫《金陵十三钗》,意思就是说它那儿出美女嘛,但除了这个脂粉气之外,在文化上它的地位随着历史他也渐渐重要起来,当然这是一个过程。

应该说直到唐朝的时候,江南在文化上的重要性,它还是没办法和长安、洛阳这些中原的地方相比,但它的重要性是在不断的增加,在东晋之前,华夏文明北至燕山长城一线,南边,只到江汉平原这一线,因为江汉这一线就是楚国了,对中原文明来讲,楚国就已经算是是比较蛮荒的地方了,再往南到湖南的湘江流域这一带,就算是苗蛮了,就属于未开化地区了。

但随着衣冠南渡,不仅很多士大夫移居到江南,还有很多民间的艺术家、手工匠人等也逃亡到了南方,所以带来了大量的文化成果。华夏文明的影响力也迅速向南延伸,后面还有唐朝末年的五代十国时间的战乱,五代十国相对来说南方比较稳定一些,比中原要稳定一些,所以又有很多北方的贵族大姓又逐渐继续往南迁移,又过了岭南,现在看南方方言保留了很多古代的音韵,中华文化就是这样不断向南延伸。

那是不是到东晋时期,江南也出了古琴名家了呢?

当然艺术的创作和流传都会受到影响,但是也会有非常杰出的艺术代表,比如说戴逵,他是非常杰出的美术家和古琴音乐家。这个戴逵非常值得一提,因为东晋是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艺术开始形成的一个时代。

戴逵和顾恺之是那个时代大师级的画家,书法艺术形成王羲之也是东晋的。从汉代到魏晋,绘画的技法总的来说还是比较粗糙,比起之前没有太本质的提高,唐代的张彦远就是写《历代名画记》的作者,他说,从汉到魏晋时代,画像还是形制古朴,未足瞻敬。就是说他的技法、形象还是比较古朴的,还不是让人一看到就觉得很欣赏,很值得去敬仰,但是到了戴逵出现以后,就有了很大的发展。

戴逵是开启了后来的造像人物的画风。他不仅擅于绘画尔且还擅于雕刻,他亲手制造过一仗六尺高的无量寿佛的木像和菩萨像。当然他音乐上的修养,琴艺也非常高,所以这个戴逵是个很特殊的人。因为中国历史上,你说能在绘画、雕塑和音乐上,也就是说在造型艺术和音乐艺术上兼备的人不多,两样都突出的人就更少,也许宋徽宗可以算一个,但是宋徽宗还是比不上戴逵在这个艺术史上的成就。

其实仔细想一想,西方历史上这样的人也不多,像著名的音乐家史特劳斯、莫扎特、贝多芬,很少听说他们搞油画雕塑什么的。著名的画家像拉菲尔、米开朗基罗、达芬奇,好像在音乐方面也不是很突出嘛,倒是听说达芬奇音乐造诣不错,可是音乐上的成就呢,肯定达不到在绘画方面那样的高度。

大概像绘画、雕塑这些造型艺术和音乐相比,锻炼的是大脑的不同部分,要让这两部分大脑同样发达好像是挺难的一件事,所以戴逵就是属于这两部分都很发达的一位凤毛麟角的人物。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0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