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古琴 >> 古琴介绍 >> 正文 >> 正文

唐代西域女子如何霓裳飞扬速来围观新疆是

来源:古琴 时间:2022/8/29

“女神节”穿靓衣

已经是节日喜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多姿多彩的“女神节”靓衣

把节日的气氛烘托得更加浓烈、美好

尤其是女子们衣着各式靓装

光鲜美丽,风姿嫣然

那么

生活在唐代西域的女子们

又是如何霓裳飞扬的呢?

窄袖短襦显女子风范

唐代妇女的生活装在传承中原服饰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西域地区等文化精粹。无论贵贱一般都是由襦或衫、裙、帔等三大件构成,襦的下摆系在裙腰中,下着线鞋和锦鞋。襦裙装在西晋时期就已经出现,如西晋傅玄《艳歌行》有“白素为下裙,月下为上襦”的诗句。襦裙装主要是上着短襦或衫,下着长裙配披帛,加半臂的配套服装样式,这种套装在唐代又传入高昌,成为当地女子的时尚服饰。

当时的西域女子为了显示自己优美的体形,大多喜欢穿颜色鲜艳的窄袖短襦和贴身长裙,年吐鲁番阿斯塔那号墓出土了一件女舞俑,女俑身着绿色窄袖短襦,紧身半臂衣穿于襦的外面,穿齐腰红黄间色曳地窄长裙,显示了唐初女子穿窄袖短上衣和长裙曳地的风范。

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唐代彩绘木胎绢衣舞蹈女俑

东汉后襦成女子服饰

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唐彩绘仕女弈棋图。(东汉后襦装)

襦是中国古代常见的一种短上衣,一般男女均可穿着,东汉以后成为女子的一种服饰,有不同的长度,长襦能垂及膝盖以下,短的可与腰相齐。汉代女子穿的襦一般较长,而且两袖肥大,如辛延年诗中的“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南北朝及唐代,由于受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窄袖短孺在中原地区十分流行。因为这种窄袖紧身的短襦不仅做事方便,还能表现女子的体形,因此受到年轻女子的喜爱。

半臂外衣适应气候变化

半臂是一种短袖对襟上衣,没有纽带,只在胸前用衣襟上的带系住,穿时底摆掩于裙腰内,或围于裙腰外。阿斯塔那号墓出土的女舞俑,穿着的紧身半臂衣,款式为V领对襟,两袖仅及人臂之半。半臂在新疆克孜尔等处的石窟壁画中可以见到,西域地区昼夜温差较大,半臂形式的外衣十分适合当地气候变化时穿。半臂通常采用质地较好的锦缎制作。《新唐书·地理志》曾记载当时扬州进贡的物品中有一种“半臂子”。半臂的用料和花纹十分考究,诗人李贺的《唐儿歌》中有“银鸾啖光踏半臂”的句子,描写的可能是一种用银线织出的半臂。

阿斯塔那号墓出土的女舞俑,穿着的半臂虽然不是用银线织出的,但它的面料是当时十分珍贵的联珠兽纹锦,联珠纹通常被认为是波斯萨珊王朝的一种纹饰。

唐代女子喜欢穿石榴裙

裙子是最能表现女性个性的一种服饰。唐代年轻女子最喜欢穿红色的裙子,特别在歌舞伎中十分流行。白居易的“血色罗裙翻酒污”,李白的“移舟木兰棹,行酒石榴裙”,都是描写歌舞妓的佳句。当时染红裙的颜料主要从石榴花中提取,因此人们也将红裙称之为“石榴裙”。西域女子对红色的裙子也情有独钟,阿斯塔那号墓出土的屏风画《仕女图》中,有一位身材窈窕的仕女,面目清秀,贤淑端庄,她发髻高耸,上身穿无领的袒胸襦和花色半臂,下身穿的就是色彩浓艳的红色曳地长裙。

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唐代《仕女图》,屏风绢画。

裙子的款式主要有齐胸和齐腰两种形制,当时西域流行的是贴身适体的窄长裙,筒裙也受西域女子的青睐。推陈出新是唐代西域女装的主要特征之一,如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一件百褶裙就反映了这一现象。

女性穿胡服成为流行代表

圆领亦称团领,是唐代最典型的胡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唐代男装。缺骻袍是在鲜卑旧式外衣的基础上参照西域胡服改革而成的一种北朝服装,圆领衣侧开衩,衩口最初较低,后渐高,直抵胯部,故称为缺胯。

另外,高尖蕃帽、翻领衣袍、小袖细衫、尖勾锦靴、腰系带子等都是胡服的典型特征,这种现象在陕西西安出土的陶俑塑像中有大量的反映。当时女子衣着偏好胡装,身穿紧腰胡装,足登小皮靴,朱唇赭颊。唐代流行的“女扮男装”俑或是“女穿胡服”俑均是当时社会风俗的表现。

吐鲁番吐峪沟古墓出土的唐代绢画《仕女图》,穿翻领袍胡服的女子。

中原地区把周边少数民族常戴的帽子称之为“胡帽”,但女子戴帽的资料不太多见。在阿斯塔那唐葬出土的一幅绢画《乐伎图》中,一位年轻美貌的西域女子身着色彩鲜艳的上衣,手持一把古琴,头上戴着高帽子,上面绣有漂亮的花纹图案。这顶帽子主要特征是左右护耳与帽子连为一体,自然垂下,在冬天戴十分实用,因此有学者称其为“搭耳帽”。

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唐绢画《乐伎图》

随着西域音乐舞蹈的传入,舞蹈时穿胡服逐渐为中原居民所接受。从西域“石国”传入的“胡腾舞”,舞者戴一种虚顶的“织成蕃帽”,如诗人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舞胡滕》所云:“石国胡儿人少见,蹲舞樽前急如鸟,织成蕃帽虚顶尖,细毡胡衫双袖小”。

云想衣裳花想容。缤纷多彩的唐代西域女子服饰,不仅体现了唐代女性日常服装之瑰丽华美,更充分体现了盛唐海纳百川、民族融合的辉煌与历史,展示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