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古琴 >> 古琴介绍 >> 正文 >> 正文

古琴基础指法图解一

来源:古琴 时间:2022/7/25

一、右手根基指法

1、挑

行为:食指向徽弹出曰挑。挑法,食指曲折根、中两节,用大指甲尖轻抵食指箕斗中,使两指成一圈形,挑时大指挺直中末两节,并微运腕力将食指上前推送,以助食指自伸之力。以伸缩敏捷为妙。其活动在大指中末二节和食指中节的伸屈,切弗成将两指揑紧使其抵送不灵。(顾梅羹《琴学备要》)

手势:食指与大指均屈中末两节,大指以甲尖侧面轻抵食指箕斗中。中、名二指微弯,名指高于中指,禁指又高于名指而微翘。顾梅羹讲解相当贴切的将“挑”这一手势列为《远古遗音》中的:“宾雁啣芦势”。原兴词曰“冷风倏至,鸿雁宾客;啣芦南乡,将以依仁;免度关而委去,递哀音而动人。”

出音:挑以甲尖,得声而手起。又要使劲不觉,须结实而不猛厲,才气得坚清之响,而虚灵无碍。

手法:“挑”是一个纯甲音,甲面着弦,中锋弹入。“挑”时须略微借助腕力。也即是说要有一个手腕微沉的行为。须当空下指,弗成傍弦挨抚,“若傍弦挨抚,则出音浑浊矣”(《程寓山左右手指法阐微》)。切弗成将大指置于食指旁侧,使其抵送不灵,这是很关键的一点。有些入门者老是爱将大指置于食指旁侧,两指揑紧。导致大指的力臂缩小,食指伸屈幅度变小,也不华丽。

彭祉卿在《桐心閣指法析微》中曾讲过:“凡抹、挑均宜轻弹,惟必轻况且劲,方能弹出本音。若其轻如抹,则只得弦上浮音,不耐听矣。”唐朝陈拙对“挑”的解说说,“凡抹挑,以意见缓。凡挑,欲母助原本,不要推,轻虚出去。”

2、勾

行为:“中指向身弹入曰“勾”。中指曲折根、中二节,竖直末节,用指头抵絃,半肉半甲勾入。古谱所谓“重抵轻出”,即是说宜重下指,轻出弦。才得中庸无着重偏轻的毛病。于是也要纯用正锋。一至四弦,提腕下指,探指深取;五至七弦,低腕下指,插指浮取”(顾梅羹《琴学备要》)。勾时须用腕、肘之力引之,勾后手指落在次弦之上,无须离开。

手势:中指屈其根、中两节,竖直末节,食指提起微曲,而昂最先于最高处,大指侧伏于食指下,名指挺直高于中指略低于食指,各指指缝不宜展开,禁指挺直而微翘。《远古遗音·手势图》将“勾”相当逼真的比做“孤鹜顾群势”原兴词曰:“孤鹜念群,飞鸣远度;堪怜片影,弋人何慕;与落霞以齐飞,复踯躅而下顾。”

出音:“重抵轻出”,淳朴凝重。“勾”较“抹”出音为重,但是弗成太猛,最急迫的是“轻出”两字,须细细意会,加以钻研。

手法:其活动在中节坚劲之力。“勾”和“抹”相同都是半肉半甲音。他和“抹”有一个十显然显的差别,那即是末节竖直,为甚么要么节竖直呢?由于“勾”是要“重抵轻出”的。何谓重抵轻出?即重下指而轻出絃。即是说下指时的力度要大些,当“重抵”下指将弦摁下后,末节要有一个向外弹出的行为。但是在弹出时就要有技术了,在弹出的一霎时末节改成挺直“轻出”,让弦从中指末节弹出。从音色上来讲“勾”和“抹”对照,“勾”是对照淳朴、凝重的。当“勾”弦行为了却此后,中指应天然的搭在次弦之上(切弗成将甲尖打着琴面)。如许便可觉得下一个行为或“勾”或“剔”做好筹办。使指法更为自在联贯。

在这边还谈到了一个出音时的技术性题目,那即是一至四弦,提腕下指,探指深取;五至七弦,低腕下指,插指浮取。由于五至七弦相关于前四弦来讲音要高、絃也硬些,倘使也“探指深取”的话,出音就会显得慌乱了。同时,众人还应当留心到一个是提腕下指、一个是低腕下指。为甚么会有如许的离别呢?由于琴面是有弧度的,在五到七弦低腕下指,能够防止中指入弦角渡过大,如许是有益于出音的。

3、抹

行为:食指向身弹入曰“抹”。食指曲折根节,挺直中、末二节,指头肉面箕斗中着絃,入弦稍微深下。先肉后甲,由指面经甲尖中锋纯厚弹入,弗成斜扫。其活动在臂、腕暗助食指中、末二节之力。

手势:中、名二指都天然挺直,使中高于食,名又高于中,禁指更较高而直,各指指缝稍开,高低杂乱,有鸣鹤展翅之态。大指中末二节微弯,侧待於旁,伏于食指下。每抹入,必使食指箕斗落在大指上,用甲尖抵住。《远古遗音·手势图》中“抹”的指法叫做“鸣鹤在阴势”兴词曰:“鹤鸣九皋,声闻于野;清音落落,自合韶雅;惟飞指以取象,觉曲高而和寡。”

出音:使劲弗成过重,过重则出音浊,下指宜轻而劲,用甲不宜太多,须半肉半甲,才气得音清健。

手法:首先“抹”是一个半肉半甲音。凡半肉半甲音切弗成用纯甲来弹。“如纯用甲,则声多浮暴。法以箕斗上,指头肉处抵弦,先肉后甲……”(《程寓山左右手指法阐微》)。食指着弦后中锋挺直弹入,在使劲上也要做到不轻不重。“食指曲折根节,挺直中、末二节。”在这边,挺直中、末二节是关键,由于之中末二节挺直时则入弦的角度不大。这也是它和“勾”在手势上的最大差别(“勾”是末节竖直)而如许的手势就自但是然的限定了“抹”这个指法出音相关于“勾”是清健的,也恰恰和兴词中“清音落落,自合韶雅。”是相一致的。尚有一点也渴望能引发留心,那即是手腕的协做,《琴学备要》中讲的很领略“其活动在臂、腕暗助食指中、末二节之力。”也即是说,在出指时要有一个臂腕微抬的行为在内里,如许才便于使劲,出音和睦。

其余,大指和食指的协做也相当急迫。大指中、末二节要略微蜿蜒,侧伏在食指的底下。为甚么要如许做呢?由于当食指“抹”完此后就能够很便利的用大指的甲尖抵住食指的箕斗。如许就为“挑”的指法做好了切确的筹办。使抹、挑更具备联贯性,指法与指法之间的过渡也就更天然了。

在彭祉卿的《桐心閣指法析微》中还提到了一点特别关键的留心事件“……或以腕掌平覆。食指翘起。向下击之。指出无力。音必不清。”这也是入门者需求加以防止的。

4、剔

行为:中指向徽弹出曰“剔”。中指微曲中、末二节,甲背着弦,下指弗成太深,太深就会妨碍。须当空落指,其活动在中、末二节挺直坚劲之力。方能得敏捷之機;又须正锋弹出,得声才清和淳朴。若剔出抵着前絃,致遏前声,使无余韵,则是指病,务当防止。

在古法中,剔尚有一种弹法“或用剔亦以大指抵送如挑法者。但中指指力本强。无需大指之助也。”(《桐心閣指法析微》)这类弹法早已不必了。

手势:中指曲个中、末二节於掌下,而众指低昂绰约,宛若张翼。大、食、名、禁指和兴词均与“勾”同。

出音:“剔”音须健壮劲拔,中庸有力。但是弗成太刚,太刚就会野蛮。“剔”较“挑”使劲较大。但是弗成太猛。太猛则浊俗。

手法:“剔”时弗成附指于弦上,须当空下指。况且,剔完此后弗成以遭遇前弦。在力度的控制上,彭祉卿在《桐心閣指法析微》讲到“勾和剔较抹挑为重,但弗成太猛,若其重如攫,则成杀伐之音矣。指决云弹欲断弦,须勿误解欲字之意。”

长按此码留下善缘

一次邂逅需求因缘

二次邂逅需求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