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古琴 >> 古琴优势 >> 正文 >> 正文

难得一见王晓斌书法作品展自作诗词占了一

来源:古琴 时间:2025/5/19

-05-:03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刘慧

5月25日,“杭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提名展(第一回)王晓斌书法作品展”在影天国际画廊开展。本次展览共展出王晓斌近期创作的书法作品近50幅,其中自作诗词占了一半,书体多为草书、行草和草篆。展品中,最大幅作品是宽9.5米,高2.3米的唐张若虚诗《春江花月夜》颇有气势,成为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夺人眼球。

走进展厅,别出心裁的设计,有花艺师精心摆放的花艺作品,在朵朵荷花中一位身着缛裙的女子,低头抚琴,曲意悠扬的古琴声,伴着缕缕荷香,让每一位观赏者在王晓斌的书法中真正的感受到“返璞归真、大璞不雕”艺术境界。

而本次展览的最大亮点是:王晓斌书法作品展自作诗词占了一半。“对于书艺,天分与灵性固然很重要,然而文学素养的积累,审美意识的提升,更是不可或缺。”这一点在王晓斌身上显得尤为突出。王晓斌好学且善学,对于各艺术门类都颇感兴趣,也略通一二。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你说什么,他背什么,不仅令你拍手叫绝。王晓斌说,通过习书练字,使他逐步发现了中国汉字篆、隶、真、行、草等诸体之美,也让他深刻领会到中国文学诗文词赋等语言之美。

此次展出的王晓斌书法作品大气、洒脱、新颖、灵动,开合疏密间透出股生命的艺术冲击力。读后总能让人有所震惊,有所感悟,有所思索。有人深感惊讶,王晓斌习书较晚,也没正式拜过什么高人大师,但中国书艺的精髓,他居然悟到了十之七八。尽管从军二十多年没能给他结拜高人大师的机缘,然而并不影响他以古人为师,以今人为师,以碑帖为师,以生活为师。这数十年来,正因为王晓斌无师反而使他更加无所顾忌、随心所欲地师承百家,且少有门户之见;不囿于一字一格,一家一派,无论古人今人,择善习之;无论北碑南帖,篆隶行草,凡喜爱者均可兼收并蓄。

“书法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奇葩,是中国艺术皇冠上的明珠,与中医、京剧共同构成中国的三大国粹。其实书法退出实用领域后,作为艺术、作为一种国学体验,普及书法教育的意义就更加非凡。”王晓斌说,书法也是中国人艺术审美把握世界的方式之一,其中蕴含着哲理哲思,曲直方圆、虚实浓淡、粗细大小、轻重缓急,处处是辩证法。因此,王晓斌认为学学书法,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有百益而无一害之事。

在王晓斌看来,好的书法是心境与表现的完美结合。书法与其他艺术一样,百分之九十以上靠的是天分和灵性,骨子里若有此慧根、有搞艺术的感觉和思想力,只要有缘于它,通过必要的努力,并假以时日,迟早总能有所成就。当然,达到一定境界最后还得看学养才情,修行、读书和其他艺术领域的感悟,都有助于一个人的书法,书法作品的境界取决于书家的修养和积累,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在同日举行的学术研讨会上,艺术评论家们认为王晓斌作品见性情,出才情,展豪情;入古道,出新意,得风流。尤其是大字行书作品,中锋圆笔,线条刚柔相济,富有张力,具有丰富的造型和表现力,整体气势磅礴。

多年来,王晓斌编著出版有《杭州优秀文艺家丛书(书法篇)·王晓斌》《墨痕心韵·王晓斌书法作品选》《汉石门颂及其笔法》《颜真卿临摹与创作》《汉隶书习字教程》,参与《媒体视野中的杭州文化》《夏花灿烂——书画集》《冰上飞鸿——黄宾虹书画集》等策划编辑出版工作。曾举办“王晓斌书法艺术展”“湖畔笔谈——书法五人行”书法展、“五月翰墨香”浙江十二人书画展、“色墨交响”迎春书画展。作品参展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第二届西泠印社国际书法篆刻大展,入选俄罗斯中国文化年“水墨中国”书画邀请展、日本产经国际书展、中韩书法交流展。

本次展览至6月3日,欢迎广大书法爱好者前来参观欣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9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