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旅网探访员:蔡馨
「我做了一个红楼梦」剧幕式互动光影艺术展,用浮空投影、体感互动装置、光雕互动追踪投影等数字科技打造平方米,十大奇幻场景的沉浸式剧场,全新的五感感官体验让经典重生。
这个展位于上海外滩的十六铺水岸中心,一直开放到年底,观众可以在其中多个空间一一游走感受红楼梦场景的重现。一直都是读红楼梦长大的人,但比较少看到以红楼梦为主题的展览,遑论用最新媒体交互技术把古色古香氛围还原得很好。因此这种噱头且持续一年的展览某种程度上还是能吸引人的。
以下内容是探访员的探访观察经历
刚进去的这一部分,展览的工作人员会送你一副蓝牙耳机来聆听工作人员的指引,原本厅中的一面圆镜也变成了穿越古今的媒介,一个圆形闪烁的光影效果将你带进红楼梦太虚幻境的世界。
绕过长廊,你会来到一个有一张古筝和一张卧榻的空间,很明显这是对书里秦可卿的住处的再现,可惜红楼梦的世界里女子并不弹古筝而是古琴,显然布展人又先入为主混淆了古筝古琴区别,这点让稍微了解一点古代文化的人都觉得大打折扣。周围是一个花香四溢的世界,以往书里熟悉的诗句如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开始在屏幕上呈现。
接下去房间的正中央放着一个巨大的四方盒子,小窗里分别雕刻着梅兰竹菊四君子和兰亭集序的书法,幽幽的亮光从盒中透出。但耳机里告诉我这是金陵十二钗正册,探访员对此有所疑惑。
这个地方有一片荷塘,适合人们拍照。
到此太虚幻境篇便结束了。
这里作为一个红楼读者还是比较失望的,因为任何一个红楼读者,其实都对第五回太虚幻境的重现抱有期待。而当耳机把你引入太虚幻境时,观者并没有切身感受到如真似幻的场景细节再现,只看到了一些缺乏诚意的新媒体放映复刻。
《红楼梦》里黛玉的前身是一株绛珠仙草,宝玉的前身神瑛侍者日日以甘露浇灌,为报恩情绛珠仙草则以一生眼泪奉还,木石前盟场景正是呈现了这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恨纠缠。这个场景里还有一块悬空的绿玉石与绛珠草的装置,但探访者认为这里的玉石缺乏灯光添加的相应绿光渲染该有的氛围,致使这一部分乏善可陈。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于等到了属于黛玉的保留项目,《葬花吟》诗句被打在屏幕上时美轮美奂,粉色的桃树花影摇曳让人眼前一亮。这里还有一个互动的类似于树洞的功能,可以任你写下你需要表达的那一部分。
进入一个与上海越剧院合作的实验剧场录像放映点,这个录像结合了实验剧场和越剧,由几位越剧演员上演红楼梦的角色,红楼粉甚至越剧版红楼粉可以有眼福了。遗憾的是这个录像并没有利用好上海越剧院浑厚的表演优势,所有人物的扮相都是一闪而过,对各种情节还原也就是点到即止,各种现代语言还乱飞。据说有的版本演的是元妃省亲越剧,纳闷为什么不演这个。
红楼的世界里,衣和食是比较唤醒情怀的两部分。展览接下来的美食环节也是比较让探访员失望,光影交叠的盘子上只打出了各种红楼美食名称的汉字。但接下来的服装展示环节还算不错,对应金陵十二钗性格的精致服饰被设计出来挂在墙上,引人注目。这里有一块投影屏瞧瞧,身影将被自动检测并投影到屏幕上,人可以伸手接住屏幕上飘落的花瓣,带个朋友过来拍照不错。
看完这部分就出展了,展览结束后有一个文创产品贩售区,周边都做得不错,团扇玩偶笔什么都有。
行业启示
「我做了一个红楼梦」这个展览是一次文创行业运营比较成熟的案例,选取了家喻户晓的传统文学题材,以及近年火热的新媒体艺术来作为切入口,游览结束后的文创产品销售环节与青年的消费喜好特别匹配,这些都是可以借鉴的。这个展出在各大新媒体都宣传到位,选址也非常合适,外滩地理位置非常便利。
但这个展深度非常欠缺,红楼梦题材是中国古典大美之集中体现,而且除了太虚幻境也有日常起居等极度写实的部分,相信每个红楼梦读者的情怀都希望在展览看到书里美食、住处、服饰的高度还原,在长三角的传统艺术教育优势下,这个展其实可以找到充足的合作资源。而展者并没有很深入地去了解红楼读者受众的需求,观众基本感受不到诚意和古典之美,感觉就是可以合照拍照,但没看出对红楼相应的尊重。
国风复兴浪潮下一个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展览可以在当今文创展览行业有巨大的潜力,利用这些新媒体交互技术确实迎合了观众拍照发朋友圈的需求,但古典文化毕竟受众还是广的,来的基本都是有文化的人,如果对美学挖掘不够深仅仅沦为拍照展就很浅薄。这一类的交互展还是应该做好文化方面的深入策划,否则很难挖不出古典文化爱好者这个庞大群体的市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9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