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琴坛上享有盛名的“九霄环佩”,曾是清代末年北京琴坛的一件重器。这件琴见证了千百年的历史变迁,从北至南,辗转于各大收藏家手中,获得了极高的评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传世之作的传奇世界,探索它背后的故事。
“九霄环佩”之名始于清代末年,当时有三位品评此琴的人留下了文字记述。第一个是佛尼音布,他在得到这张琴后,刻上了“冷然希太古”的评语。第二人是当时的大琴学家杨时百,他在《琴粹》中赞美这张琴如同凤毛麟角。第三人是李伯仁,他将“九霄环佩”奉为“仙品”,可见它在当时的地位之尊崇。
历经沧桑,这件唐代的雷公琴最终于年左右被溥侗所得。后来随着溥侗举家南迁,它成为了上海琴坛的名器,最终被国家文物局收购,并珍藏于故宫博物院。
从唐代开始,专门从事古琴制作的家庭手工业作坊逐渐崛起。其中最有名的四家是雷霄、郭亮、张越、沈镣,另外还有娄则、冯超、三慧大师和超道人。不过在仅存的十几张唐琴中,可以认定的只有雷氏一家所制琴。这是因为雷氏琴受到唐宋贤的重视,被收藏并记录于著述之中。
四川雷氏造琴家族,历经三代人,总共有九位制琴大师。他们的造琴活动从开元起到开成止,前后约多年,经历了盛唐、中唐、晚唐三个历史时期。从《陈氏乐书》、《琴苑要录》等古籍中可以了解到,雷氏第一代包括雷绍、雷霄、雷震、雷威、雷俨五人。
美妙古琴的传奇:九霄环佩
从古至今,琴乐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琴韵味悠长,音色优美,为文人雅士所钟爱。在众多古琴中,有一件名为“九霄环佩”的传世之宝,成为无数人心中的瑰宝。
“九霄环佩”古琴源于盛唐时期,历经清朝末年,由佛尼音布、杨时百、李伯仁等大师相继传承,被誉为“仙品”。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件传世之宝的来龙去脉,本文将详细介绍“九霄环佩”古琴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以及音质特点。
首先,我们要追溯到清朝末年的北京琴坛。当时,对“九霄环佩”的评价颇高,共有三位大师留下文字记述。佛尼音布是第一个得到这件琴的人,他为之刻上了“冷然希太古”的评语。而当时的大琴学家杨时百对这张唐琴更是赞赏有加,对其爱慕殷切之情清楚地表露于著作之中。第三位大师是李伯仁,他曾拥有两张唐琴“飞泉”和“独幽”,他将“九霄环佩”视为“仙品”,足见这件古琴的珍贵程度。
逊清宗室红豆馆主溥侗于年左右得到“九霄环佩”,后随其南迁至上海,被收藏家刘世珩所得。年,国家文物局通过购买,将“九霄环佩”交给故宫博物院。有古琴家称:“上海曾有三张音韵至为佳妙的古琴,一张是王氏家藏的‘铁雀舞’,一张是吴氏所藏的‘秋月’,而最好的一张,就是已在北京的‘九霄环佩’”。
“九霄环佩”的声音品质和制作工艺都是非常独特的。据文献记载,盛唐时期,已有专门从事古琴制作的家庭手工业作坊。其中最有名的四家是雷霄、郭亮、张越、沈镣这四家制琴作坊,在盛唐时期以精湛的技艺为皇室、士族和文人制作高质量的古琴。据考证,九霄环佩可能出自其中一家作坊,虽然无法确切知道其制琴师,但通过琴体的精细雕刻和艺术风格,可以推测其制琴工艺绝非凡响。
九霄环佩的琴体较长,两头稍窄,用优质的梓木和乌木制作。琴身纹饰精美,顶部雕刻有飞天、祥龙等吉祥图案,侧面则以云纹和波浪纹相结合,整体造型独特。琴弦由上等丝线制成,音色悠扬,琴音纯净如水。琴名“九霄环佩”取意于道家的九霄仙境,象征着此琴所能带来的音乐美感超越了凡尘俗世,如同仙境一般美妙。
九霄环佩的音色特点使其在古琴界独树一帜。它的音质圆润醇厚,音色高亢激昂。而且,该琴的音色具有很好的延续性,即使在悠长的琴声中,音色依然稳定,丝毫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产生明显的衰减。这一特点使得九霄环佩在演奏时,能够表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动态变化,为古琴演奏者提供了极具挑战的艺术表现空间。
九霄环佩在古琴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不仅是一件具有千年历史的传世之宝,更是中国古代制琴工艺和文化鉴赏的典范。多年以来,无数古琴大师和琴迷都为之倾倒,纷纷尝试以此琴演奏古典名曲,如《高山流水》、《广陵散》等,希望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