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古琴最容易碰到的问题就是弹琴时无法做到放松。放松是运指的基础,在初学时就要特别注意,古人要求弹琴“用力不觉”,不会放松是永远达不到这点的。
弹琴时无法做到放松的原因是什么呢?如何才能在该放松的时候放松下来呢?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帮助到你。
很多情况下越是要求放松就越是放松不下来,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在手指按弦的时候没有用力,然后出现出音容易飘忽和弹不出走手音的问题。于是初学者为了避免这一点,就用了很大的力来练习,这样一来,弹不了多久就很可能会面红耳赤、手酸臂痛了。
但是,学习古琴都是从不放松慢慢过渡到放松状态的。对初学者而言,与其让他们放松不如让他们先把弹琴力度练好。如果一开始把握不好力度的话,那么宁可失之于大,不可失之于小——大的可以慢慢改小,但是一旦习惯细声细气,则会很难放得开了。
这也和练太极拳的人经常说的“四两拨千斤”同理。
也许有人会用,如苏州的吴兆基先生弹琴声音很轻并且也从未听说过他有由重返轻的学习过程,这一点来反驳我。
我的解释是:第一,吴兆基先生一生勤练太极内劲,琴拳合一,弹琴之劲多从太极中来。吴先生的琴曲听起来声音虽轻,但是指力非常实,既轻且实,这或许便是积柔成刚的功效。如果不解此一层,落于轻飘而自以为清淡,则未免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了。第二,曾有人登门拜访过吴光同老师,发现吴老师家藏的几张古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出音灵敏,尤其是宋琴“玉玲珑”,稍一触碰,便出佳音,用力大了反而显得过火。这两点原因综合起来,或许便可以解释吴先生用指的特殊之处了吧!
把力度弹出来之后,或许会有一段时间是比较辛苦的。你一定会发现,琴弹久了,手倒也罢了,脖子和肩膀会非常酸痛。这时不如停下来放松放松(要挺直腰),虽然是放松下来的,但手仍然还要放在琴面上。这样弹弹歇歇,你就会慢慢觉得,弹的时候也不必用起初那么大的力度,但是出来的音仍然还是很实,音量也仍然足够,而且更关键的变化是出音也慢慢不再那么僵硬,而慢慢变得比较灵活了。如果还是无法做到不妨去练练太极。也许你会更容易找到放松的感觉。
对于左手的按弦来说,为了有助于达到放松,还需要注意手势的运用:广陵派强调“藏指”,即大指要收在食指之下,这是为什么呢?根据个人经验而言,这样既能用借力的方法来压弦,同时也能分散大指和虎口所承受的力量。在无名指按弦时,也可以使用同样的方法。
前两年曾经在琴界引起了一些争论:有琴家认为中指像叠罗汉一样贴在名指上可以增加名指按弦的力度,而反对的一方则认为这样的姿势会使走手音不够灵活。就个人而言,食指和中指垂直于名指上方时,在放松情况下,手指似贴非贴,自然而然,既能放松又灵活。
如果您需要得到更多购琴、学琴经验的分享,了解更多琴学知识等任何古琴的问题都可私信或留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9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