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时空同居》里有这么一段剧情:年的谷小焦意外和年的陆鸣相遇,谷小焦看着小时候的场景无比怀念,而陆鸣则看着20年后的社会新奇不已。陆鸣看着谷小焦拿着磁带端详,就问她:“你们那个年代怎么听歌啊?”谷小焦很随意的回答:“手机啊。”然后随手放出一首歌。
这项科技震撼了年的陆鸣,相信若是古人看到了更会羡慕不已。
因为古时候的想要保留声音,真的很难。
口耳相传的民间音乐
秦始皇“书同文”有效地让文字作品保留了下来,但声音作品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最早只能靠口耳相传。
口耳相传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容易误传。现在很多的古曲都是伪传,所以不断有人在试图还原古人的曲子。
而且音乐作品在民间流传,时间是最大的敌人,若是曲子的影响力不大,怕是流传不了多久。像十大古琴曲之一的《高山流水》,若不是因为传唱度广,恐怕也会失传。
最早的乐谱——文字谱
所以为了让后人能够“旧调重弹”,开始有人将乐曲具体的演奏方式用文字记录下来。
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字乐谱《碣石调·幽兰》,就是用个汉字详细记录了每个音在古琴上的第几根弦,什么位置,用什么弹奏技法。
今天,正是因为这份古乐谱,才让这首一千五百年前的音乐依然可以被演奏出来。
最重要的记谱工具——减字谱
后来,唐代曹柔发明了“减字谱”。就是将文字中各种象形的笔画,拼成复合字,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表示左手指法和徽位,下半部表示弦次及右手指法。
晚唐陈康士、陈拙就按照减字谱整理了大量的琴谱传世。
中国传统音乐之所以能保存至今,主要就得益于“减字谱”,可以说是中国最重要的记谱工具了。
使用最广的唱名谱——工尺谱
唐代还有一种“燕乐半字谱”,也是以乐器音位和手法为基础的谱式。它又分为弦索谱和管色谱。弦索普类似于今天的吉他谱,记录的是指位。
在敦煌发现的唐琵琶谱,记录了四根弦上每个指位的符号,如果可以确定定弦,就基本可以恢复这段曲调了。遗憾的是线索普已经失传。
燕乐半字谱经过发展,成为了通行的工尺(chě)谱。
工尺谱是我国应用最广的唱名谱,因为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分为“固定唱名法”和“首调唱名法”两种。再加上越来越完善的节奏符号,和音调调号,此时一份乐谱就能非常完整地记录一段音乐了。
宋、元之后,我国流传下来的乐谱,大部分都是用工尺谱记写的。
因为各种高科技技术的普及,我们能轻而易举地将音乐保存下来,并能分享给任何人听,流传给后世也是一件信手拈来的事。但在科技严重受限的古代,古人还是流传下来了众多经典的曲目,实在是一件不容易又让人佩服的事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9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