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古琴 >> 古琴资源 >> 正文 >> 正文

聊古琴的前世今生

来源:古琴 时间:2025/3/25
北京中科医院公益抗白无止境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9994023356023855&wfr=spider&for=pc

绿绮室

来源:老客琴社

作者:弄墨老客

氓氓民智弱

渐有圣人兴

尧舜制琴器

福德厚苍生

啪!(惊堂木声)

一首定场诗说罢,“老客说琴”就算正式开说了。

说到古琴,现在也许大家都不太陌生了,但在十几年以前,古琴还没有象现在这么普及。一直到年,古琴申遗成功,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古琴才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普及开来。不过,古琴从古到今,也是经历了兴兴衰衰,一路磕磕绊绊走过来的。

那么,从何时开始有了古琴呢?据古书记载,应该从上古三皇五帝时期就有了。但具体是谁首先发明的古琴,历来说法不一。比如《帝王世纪》说“炎帝作五弦之琴”,《桓谭新论》说“神农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礼仪篡》说“尧使毋句作琴五弦”,《礼记》说“舜作五弦琴,歌南风”……总之,无论是谁发明的,都是距今相当久远的了,可见中华文明的确令人赞叹!

最早的古琴只有五根弦,据说后来周文王、周武王各加了一根弦,就变成了现在的“七弦琴”。虽然历代有很多人瞎折腾,在此基础上造出九弦、十一弦之类的琴,但都没有得到认可和流传,只有“七弦”的制式一直沿用至今。

古琴在古代,就是叫“琴”,也叫“瑶琴”、“雅琴”等等。“琴棋书画”里提到的“琴”,就是特指古琴的。只是到了清末民初,为了区别于大量西洋乐器和其他民族乐器,才有人以“古琴”的称呼加以区别。

我们知道,很多其他乐器,甚至声乐,都是在人类长期的生活劳动中偶然发明的,但从文献来看,古琴却是上古圣人主动发明的,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在古人眼里,琴不仅仅是一件乐器,其更重要的作用在于教化民众、移风易俗。前面提到舜帝作五弦琴,“歌南风”,我们来看看《南风歌》的内容,其实非常简单,只有两句:“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由此可见,歌词体现了一种舜帝作为一名高级领导人关心民间疾苦的伟大胸怀,而这种胸怀是可以上行下效的,最终达到自上而下逐级影响,营造和谐社会的目的——这便是教化。

到了春秋时期,古琴更是普及到了民间,几乎到了家弦户诵的地步。据说,孔子搜集的《诗经》三百篇,在当时都是可以用古琴来弹唱的。相传孔子周游列国,经过“匡”这个地方,因为孔子的长相和暴徒阳虎很象,被匡人误当作是阳虎而围困数重,孔子在包围圈中“弦歌不辍”,非常坦然。孔子这种圣人的大格局的形成,与他一贯主张的“左琴右书”、“士无故不撤琴瑟”是大有关系的。

但是,随着春秋末期以及整个战国时期的诸侯倾轧、战乱不断,社会阶层日益分化,古琴也渐渐由原先的不分朝野,家弦户诵的局面,逐步变为士大夫阶层的垄断之物,同时,古琴的主要功能也由原先的“移风易俗”,逐渐变为士大夫阶层用来提高修为、变化气质了,古琴自然成为士大夫阶层的修身之器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整个中古时期,直至近代。

当然,尽管古琴长期为士大夫阶层所垄断,也仍然有大量的闲云野鹤般的隐士在弹琴,甚至还有一部分比较“与时俱进”的自由琴人,频繁游走于王公贵族、巨商大贾之间,充当琴师、门客。这部分人虽然不是主流,但他们对于琴学的传承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不过,在这么长的一段历史当中,古琴的兴衰更替,绵延不绝,这就是一部琴史了。在这儿老客只是简略说一下古琴的概况,具体到琴史,有宋代朱长文编的《琴史》、今人许健编的《琴史初编》,以及历代琴书的序跋中提供的琴学传承的资料可供参考,等有机会,老客可以从中挑出比较有意思的人和事来掰扯掰扯,此处一笔带过。

在老客学琴之前,曾一度以为古琴失传了,只是存在于小说、戏剧、传说当中,后来学琴以后,了解渐多,才知道从清末民初一直到抗战之前,古琴虽然仍在民间不断传承,但总体处于比较没落的境地。那时候散落于全国各地的琴人除了个别的“携琴访友”外,几乎很少有大规模的交流、沟通,直到年,琴人査阜西先生与彭祉卿、张子谦等人在上海成立“今虞琴社”,开始大规模调查、联络全国各地琴人,并创办了《今虞琴刊》——这是一件古琴史上的大事。因为以前虽然琴人有自发结社、雅集的习惯,但总是小范围的交流,而这种全国范围的交流,这是史上首次。而且査阜西先生其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也做了好多对古琴、对琴人非常有意义的大事,比如组织了年的全国访琴,为当时的好多老琴家留下了宝贵的录音资料,也搜集到好多散落民间的古琴谱,后来主持编辑出版了十七册的《琴曲集成》,又利用行政资源,为当时好多生活落魄的老琴家解决了后顾之忧。总之,査阜西先生对整个古琴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

但是,好景不长,因为十年文革的关系,古琴又成了“封资修”的代表,遭到巨大冲击,古琴又变得奄奄一息了。

时光到了年,古琴申遗的成功,象是给古琴打了一针激素,顿时恢复生机,而且似乎是一夜之间,恍如又成了春秋时期家弦户诵的样子:古琴人口迅速攀升,斫琴作坊遍地,琴社琴馆林立……然而,这种突然的、迅速的普及,总是令人感到一丝担忧。福耶?祸耶?且待以后再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9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