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古琴 >> 古琴资源 >> 正文 >> 正文

天津老琴匠做提琴40年旅美回国后创业图

来源:古琴 时间:2025/2/16

年11月17日,天津,像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演奏者和琴的相遇也要靠“缘分”。“有些琴做出来后我也会保存一段时间,”王正华说,一种情况是他觉得这把琴还需要沉淀一段时间;一种情况是,他觉得,还没有遇到懂这把琴的人。“大家来我这看琴,我会提供给他们几种选择,”王正华坦言,手工制琴最能明白一把提琴的独特生命韵律,他觉得,自己有责任为之寻找最为合适的演奏者。  图片来源:大燕网张静哲/视觉中国

在这间充满咖啡氤氲香气的工作室里,或悬挂或安置着几十把提琴。有些刚刚成型或是上过了第一遍、第二遍油漆;有些已经经过了十几年的沉淀,等待着最适合的演奏者;在王正华的工作台上,散落着的工具、片片卷起的木屑,都在暗示着下一把提琴的出现,王正华说,他还想做的更多、更好。  图片来源:大燕网张静哲/视觉中国

王正华还资助过几位家庭困难却天赋异禀的学生,他们中的不少人都考上了知名的音乐类院校。在欧美国家,制作提琴是一种系统的艺术学习,王正华笑说自己还算不上艺术家,有名的制琴大师曾经做到95岁高龄,一生做出超过千把提琴,“只要我还能做琴,手还能动,就会一直做下去,也没想过要停下来。”  图片来源:大燕网张静哲/视觉中国

尺寸、弧度、样式都影响着乐器的声音,在王正华看来,这些既定的规矩不是“标准”,而是“智慧”。王正华笑说,自己的工作台很乱,但很多时候,他也会在工作台前熬到深夜。  图片来源:大燕网张静哲/视觉中国

这把量尺跟随王正华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了,一些地方也几经修补,精度却依旧准确,“面板的不同位置厚度也不同,弧度也会有变化。”和其他艺术创作不同,制琴师虽然也有不同的制作特点,但是变化的空间却很小。  图片来源:大燕网张静哲/视觉中国

面板的制作中,要不断的感受振动频率。  图片来源:大燕网张静哲/视觉中国

“意大利大师做出的古琴,留存三百多年,至今仍然被使用,而且声音非常美。”王正华介绍,提琴只要妥善保存、定期养护,是可以拥有非常久远的寿命的,“木材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放松,由此产生的震动也必然更加舒缓动听。”  图片来源:大燕网张静哲/视觉中国

制作提琴是一件神圣的事情,用王正华的话来说,能让静物“唱”出美妙的声音,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这是一种有生命、有灵魂的创作。制作提琴,选择木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王正华购入的木材大多是老木材,购入之后他又会放上至少十年才拿出使用,再经过至少一年的工期,每把提琴的生命都是漫长而值得等待的。  图片来源:大燕网张静哲/视觉中国

上世纪八十年代,天津歌舞剧院恰逢成立新部门,热爱提琴艺术的王正华便在天津歌舞剧院制作、维修提琴。年,王正华经人介绍去了美国,在华盛顿音乐中心任职,也学习到了更为系统、专业的制琴技术。“当时语言、专业都不太精通,就是会做事、能干活,”王正华觉得,那段时间半工半读,是自己学习制琴技术最关键的时期,也让他更加热爱这门艺术。  图片来源:大燕网张静哲/视觉中国

王正华是地道的天津人,虽然年轻时没有学习条件,但是青年时期的他爱上了音乐。王正华回忆,地震那年,他唯一一把提琴毁掉了,为了制琴,当时根本没学过的他将玻璃摔碎,“挑出那种弯弯的碎片做刀片,一点一点的削木头。”那是王正华制作的第一把小提琴,他笑说,现在想想,当时简直太“业余”了。  图片来源:大燕网张静哲/视觉中国

今年68岁的王正华已经做了四十余年的提琴,年,他成立了一间工作室,去年,他将蒙切罗弦乐工作室搬到了西青区,以咖啡厅加工作间的形式分享提琴文化。他不仅会制琴,也会拉琴,粗略的计算,这四十多年来,王正华已经制作了不少于三百把提琴。  图片来源:大燕网张静哲/视觉中国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8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