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古琴 >> 古琴资源 >> 正文 >> 正文

易简山房,长安雅士习琴的地方

来源:古琴 时间:2025/2/14

“云麟一片日边来,霓裳只和天际裁。浅黛横波山已醉,易简房外花自开。”“花绽新红叶凝碧,雨润故园山焕翠。已是春分丽日天,高士卧山拥画眠。”……

书院曹举人初见先生自云谷发回易简山房的美景,诗性大发,遂有是句。其实山房四围之山水如画,步移景异,又岂是图片文字所能描绘之万一?

本在紫阁峪,近看敬德塔。

话说此处原名紫盖山,古时便被称“终南名山之首”。因其山势俊秀,景色绝美,距长安城又近在咫尺,所以吸引了众多佛道修行人士前往清修隐居,寺庙岩窟、山林水涧一时皆成宗教道场;汉代张良在此间避暑隐居,北周时法藏也在此修行,唐代诸多高僧如道宣、楚金、飞锡、慧昭皆曾在此地修行,亦有许多士子借居山上现有寺庙习业,与义学僧侣问学、切磋,学有所成则下山应试,或以隐居为成名资本,终南捷径为士子入仕开辟另一途径…..紫阁峪无疑是当时士人所向往的绝佳去处。

诗星璀璨的唐代,曾到过紫阁峪并以诗赞誉者即有李白、杜甫、韦应物、岑参、贾岛、张籍、白居易、邵谒、姚合、顾非熊、张籍、张蠙等人;宋时则有李騊、程颢、章敦等人;明清两代紫阁峪亦堪称当地文人及仕宦的最爱。明代王九思、康海、王九皋、王九峰、熊子修、韩期维、薛昌朝;清代王心敬、长松居士、兰谷等,亦皆有诗作论及紫阁峪之高险秀丽。山因诗传,紫阁山成为人们心目当之无愧中的名山,又因豪迈不羁的诗仙李白赋诗将此山峰比做“紫阁”,后人遂称作紫阁峰。南望紫阁峰,只见笔直挺拔,夕阳映照,紫气环绕,苍翠夺目,当地十二景之一的“紫阁青冥”由此而来。

敬德塔,又名宝林寺塔,据明崇祯十六年《增补户县志》记载:宝林寺建于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敕建,尉迟敬德监修。清同治元年(年)宝林寺毁于兵燹,仅存宝塔一座。现存敬德塔为北宋元祐七年(年)所建,塔身为七层楼阁式空心砖塔,平面呈方形,塔体宏伟挺拔,雕工精细,造型秀丽,装饰典雅。

古琴艺术,因其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音乐结构中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易“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者正谓此理。

古琴的韵味虚静高雅,要达如此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此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昔年伯牙跟随成连学琴之时,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如今易简先生隐居紫阁峪云谷山房,依托终南山区域的宗教、文学艺术、文化生活、哲学美学、琴禅医道等,秉承前代先贤内在的精神追求、价值观念和品格,包容兼蓄,并融三教;亦正是为了达到这种天人合一,恬淡虚无的艺术境界罢。

且说这易简先生,本名薛佩生,号长安雅士,为终南琴人,从事古琴教学十余年,通音律、善诗词;更因其数年的茶道、香道、古琴、书法等美学体系的修习过程中,不断研习国学经典,形成了对传统文化的特殊感悟,而为终南大学堂传统文化导师,贾平凹文化研究院读书使者;又以其幽默风趣的个人魅力赢得衷心爱戴无数。年山中访贤习琴品茗时曾受邀参与中央电视台《园林》节目拍摄。年素秋于终南山寨共秀秀老师携徒带子受邀参与东方卫视节目拍摄。

贯承格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弘道集贤,重振三秦关学之重量,传承我华夏优秀之文明。

擅长曲目:《潇湘水云》《幽兰》《梅花三弄》《渔樵问答》、《山居吟》、《碧涧流泉》等;更喜欢古琴移植。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备及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更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这一篇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的《兰亭集序》中,书圣王羲之极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雅士聚会时一种欢乐之情,千年而下,犹使人不胜欣羡,深玩其中抑扬之趣。

此时终南山紫阁峪云谷易简山房周遭,亦何尝不是这番山高林密,花木葱茏景物?又极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便,一时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所缺者,唯君一人而已。作速来此莫迟疑,再迟只恐春归去。今日比之王右军当年,虽然世殊事异,然其兴怀,却不免“其致一也”罢?

听香、品茶、闻琴、游山……..

也愿你能远离尘嚣,有缘“看花山房外,悠然望南山”,并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绝俗之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87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