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古琴 >> 古琴资源 >> 正文 >> 正文

广州非遗道路越走越宽大洋网

来源:古琴 时间:2025/2/14
郑华国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11/5448270.html

大洋网讯年1月1日,广州红线女艺术中心,沉寂已久的岭南古琴多年来第一次公演。广东琴人以此庆祝中国古琴艺术入选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也纪念岭南古琴的一代宗师杨新伦周年诞辰。

那个时候,“岭南古琴”和“非遗”这个名词一样,都刚刚浮出在大多数中国人知识体系的海平面。没有多少人会意识到,身边那些不起眼的瓶瓶罐罐,嘴里随口哼唱的童谣俚曲,年节时按部就班的典礼仪式,会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以极快的速度变化,甚至走远;更想不到,一次规模宏大的、对我们赖以生长的传统文化的“再发现”,即将上演。

而以“保护有力、传承有序、管理有规、融合有度”为特点的广州非遗保护之路,也就在这日复一日的实践探索中,被走得越来越宽阔。

市民参观设置在广州塔的“岭南之窗”非遗精品展览。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波摄

◆非遗的复兴,印证了城市文化的脉动

红线女艺术中心演出的第二天,杨新伦的嫡传弟子、岭南琴派第八代传人谢导秀在海珠区东晓南路的家中,用他那极富辨识度、缓慢平稳的声音告诉记者,当时全国“精通”古琴的专家不过区区50人左右,爱好者仅约数千。而在广东,经常一起交流的爱好者,只有五六十人。这位后来成为国家级非遗古琴艺术(岭南派)代表性传承人的艺术大师还说,虽然推广很慢,但自己还是在坚持不懈地收弟子,多年来已经收了多位,最小的是5岁的琴童袁梦轩,最大的是83岁的一位前广西民航局局长。

时间走到年,谢导秀先生已经仙逝。但被他称作“最能代表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的古琴艺术,却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在广州,也在中国遍地开花。在永庆坊非遗街区工作坊里,谢导秀的弟子谢东笑考虑的已经是“参与古琴艺术的人这么多,怎么才能进一步提升传习质量和传播效果”。

不止是古琴,许多曾经被媒体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8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