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古琴 >> 古琴资源 >> 正文 >> 正文

这一男一女,把古琴玩出了花样

来源:古琴 时间:2025/1/7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是正规 http://www.znlvye.com/

作者李云胜韩婷

一琴,一人,一杯茶,放下所有外界的烦扰,静下心来抚一曲《平沙落雁》,这就是古琴的魅力。它浑厚低沉的音色,赋予了它独特高冷的气质。因为不是舞台乐器,也让它显得更孤独。弹古琴的人自然也显得孤独了许多。这些孤独的人汇聚到一起,承担起了古琴传承的重任。

一、梅庵琴派大师藏身合肥

古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年以前。载有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首古代乐歌的《诗经》,充分反映当时琴乐的广泛流传。从最早的道家法器,到后来的王公贵族专属乐器,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符号符号。

梅庵古琴派是近代民国初年时所崛起的一个新兴琴派,它的创始者是山东诸城人王宾鲁。山东诸城王氏是一个大的家族,世代都有善琴的传人。到了清末民初的年代,王氏家族中更先后出了五位杰出的琴人。

王燕卿先生在民国初年时,经过康有为的介绍,接受了南京东南高等师范学校(即中央大学的前身)校长江易园的聘请,在东南高等师范学校设帐教授古琴。

邵大苏和同邑至友徐立孙先后负笈东南高师,有机会拜列王燕卿门下学琴,而在众多的学生中,仅徐立孙邵大苏二人学成,能为得到王燕卿先生心传的弟子。

“梅庵”是王燕卿在东南高等师范授琴之所,位于北极阁下,原是清末临川名画家李瑞清在两江师范时所建,取名“梅庵”。徐立孙与邵大苏在编纂琴谱后,将其改名《梅庵琴谱》也是取纪念之意,“梅庵琴派”也由此而得名。

年风云变幻,梅庵琴人中有纷纷远走海外者,其中有去美国者,也有去香港或台湾的。彼时,刘嵩樵则在南通师从徐立孙。受到父亲的熏陶,刘赤城幼时就对古琴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5岁开始,当同龄的孩童还在山野间奔玩时,刘赤城已经端坐在琴案前“一板一眼”地练琴。刘赤城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当时自己几乎整天坐在案前练琴,手指磨出老茧不说,夏天时因为汗水的浸渍,臀部溃烂出两个洞。靠着这等苦练,刘赤城8岁时就能熟练演奏《平沙落雁》等古琴名曲。

因为对古琴爱得深沉,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首届古琴专业。几经蹉跎,他调入安徽省歌舞剧院专研古琴。为了梅庵派古琴技艺的传承,刘赤城在安徽教授古琴,从一开始只有一名学生,到后来慕名前往求学,梅庵派古琴在合肥深埋扎根,还开出了一片花园。

二、别人在为吃饭筹谋他却一心要学古琴

彭韬从小受到母亲和姨妈的影响,对古琴有着特别的情感。

“那时候妈妈抓着我的手,带我在琴弦上拨弄,我还记得弹的第一首曲子是《映山红》”。

彭韬第一次听到古琴的声音,便被它低沉的音色吸引了,从此便不可自拔。

年,他经亲戚的介绍,找到了当时正在安徽省歌舞团工作的古琴大师刘赤城。因为没有琴,他又层层托人,终于找到了苏州的一位古琴师傅,帮他量身定做了一把古琴。

“那时候这把琴多块,已经很贵了。”

这把琴也陪着彭韬走过了8个年头。

“那时候跟老师学琴,很苦的,老师不手把手教你,给我一本琴谱,一本指法学习的教材,让我自己回家看,练习。”

彭韬说,他就自己在家琢磨,第二次去上课时弹给老师听,老师再给指导,不懂的也可以问老师。

这样的学习很慢,但是却为彭韬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彭韬拿出那本收藏了30多年的《梅庵琴谱》。这就是当年刘赤城送给他的,虽然琴谱很旧了,但彭韬却视为珍宝。另外一本指法,则是彭韬按照老师的那本指法书一个字一个字抄写的。

“这些东西跟着我这么多年,对我来说是鞭策也是希望,看到现在梅庵派这么多学生,我想老师如果知道也会很高兴。”

20世纪80年代中期,很多人都还在为生活筹谋之时,彭韬已经开始学习古琴,他用了很多精力去学习古琴,在很多人眼里是不能理解的。

“那个时候刘老师只有我一个学生,我一直跟着他学习了17年,直到老师去了杭州,才停止学习。”

彭韬说,虽然古琴没有考级,却学不到尽头。

年,彭韬成为蜀山区古琴非遗传承人。如今,他有了自己的学生,为了更好的传承古琴,他精心编纂了一套教学方法,让第一次接触古琴,或者只是抱着学着玩的学生都对古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记得有一个学生,是一个企业的老总,他即便是出差凌晨才到家,也要练琴练上一个小时,才去睡觉,这说明他是真的爱上了古琴。”

三、用艺术表现形式让古琴传播更远

如果说,钢琴、小提琴、吉他这些乐器能在舞台上展示不同的特色,那么古琴则是完全相反,它没有办法“合群”,更没有办法成为“主流”。

“大多数喜欢古琴的人都是能享受孤独的”,梅庵派古琴传承人王徽宁4年拜师刘赤城。从小耳濡目染中国传统文化,对古琴的学习,王徽宁显得非常聪慧。年,她也成为蜀山区古琴非遗传承人。

王徽宁虽然没有学过乐器,但是对于古琴却一直很有感觉。师从刘赤城后,每周一次的课程,无论刮风下雨,她从不懈怠。

“整整7年,其实中间有瓶颈期,无论怎么弹都觉得没办法再进步了。那时候再去上课就像是在完成一个任务。后来我明白这就是一种孤独,那时候我没有体会到。”

王徽宁说,直到后来刘老师去了杭州,有人找她想学习古琴,她为了不耽误学生,自己一边教一边学,突然有一天就突破了这个瓶颈。

年,在王徽宁的发起下成立了翠微琴社,至今共举办了大小雅集63场,“翠微琴社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8503.html